很多人在看到飞天二号的第一眼就断言:中国高超声速弹道导弹已经进入了第三代,一旦用于核导弹,威慑能力独步全球。

那么,这种观点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飞天二号真是超高声速导弹领域一次革命性的新产品,8马赫的速度能让美国现有所有反导系统彻底失效,未来技术成熟后,没准真的能取代东风17和东风26成为中国核威慑的中坚力量。

说它不对呢?是因为这种认知,格局有点小了。

飞天二号的确能当核导弹用,但你不能只把它当核导弹用啊!它的多种可能性,绝对超出你的想象!

——比如,拿它当防空导弹用。

你没听错,防空导弹。

这是因为,当前中国的防空形势,已经有了根本性变化。

在过去,中国覆盖全国的防空网还没有建立,所以只能搞“要地防空”,重点防范大城市和重要军事目标。

但现在呢?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哪怕东南沿海一个地级市,其创造的GDP已经超过了不少西部省会,一旦遭遇空袭,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与此同时,过去的临空轰炸战术,随着导弹技术的进步,也变成了防区外轰炸,不进你的领空就能完成轰炸。

这样一来,防空目标变多,防空反应时间变短,大大增加了国土防空的压力,光靠空军地导部队那100多个地导营和几十个近程防空营,无疑是捉襟见肘的。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增加防空部队数量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先敌发现、先敌打击。

只有在敌方还未发射弹药之前将其击落,才能捍卫中国领空的绝对安全。

但问题在于,现在哪怕红旗9B,射程也只有400公里,而美国光AGM-158“联合防区外空对面导弹”,就有三种型号,分别为370公里的基本型、925公里的ER增程型、1900公里XR极程型,后两种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防空导弹射程。

更不要说前不久B2上演的那一场36小时总航程2万公里的钻地弹打击了,结结实实在全世界面前秀了一把威慑。

所以,为了保证国土安全,一种超级远程防空导弹成了这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的必需品,射程要提高到2000公里以上,打造一个绝对防空圈。

但要想实现这么远的射程,光靠过去的那种从下往上打地空导弹路线是不行了,而是必须通过滑翔来增加射程,然后从上往下打。 

其实这种“从上往下打”的概念也是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人认为随着高超声速武器的不断普及,传统的仰射、头对头式的拦截模式,拦截时间窗口已经越来越小,成功率越来越低,所以只能使用速度更高的高超声速导弹,用从上往下打的弹道,以追逐式或者截断式的方式去拦截。

当然,这仅仅是概念,没想到中国竟然已经把它实现了。

目前,中国已经能够实现通过卫星追踪几千公里外的隐形飞机了,那么一旦爆发战争,判断对方飞机有轰炸企图的话,就可以直接发射飞天二号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超远程防空导弹进行打击。

可能B-2轰炸机刚刚从关岛安德森战略空军基地起飞,就被从天而降的一根大棍子给敲下来了。

未来中国洲际导弹预警系统建成后,不排除中国还可以将飞天二号作为反导系统的主力,一旦捕捉到对方发射井的热信号,这边马上就发射飞天二号,在对方刚刚飞出大气层、失去机动能力的时候,进行中段拦截。

——比如,可重复使用空天飞行器。

如果我们把飞天一号的照片放大看,就会发现“西北工业大学”的字样下面,还有两个logo,一个是北京空气动力机械研究所,一个是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

两个单位一个隶属于航天科工,一个隶属于航天科技,再加上主研究机构西工大,就可以看出飞天二号并不是什么军队型号,也没有获得军队立项(军队项目根本不会有新闻出来),而是一个基础技术探索项目,目的大概率只是为了测试RBCC发动机。

RBCC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可以在大气层内飞行时,使用“免费”的空气,这样一来,其平均比冲,要远超普通的火箭。

这样一来,就极大降低了进入太空的成本,为未来的航天运输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理论上来说,未来只需要一根八九米高的“细棍”火箭,就能直接把空天飞行器通过冲压飞行的方式推送入轨,然后在太空释放卫星,再返回地球,水平滑行降落。 

你看,这不就是可以低成本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么?

现在,中国可回收火箭已经五六种了,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如果把飞天二号的助推火箭也做成可回收式的,那发射成本可能比马斯克的猎鹰还要低

中国的G60星链、GW星座、鸿鹄-3计划零零散散加起来,未来几年差不多需要发射五六万颗卫星,在飞天二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空天飞机问世后,中国以超低成本发射卫星,独霸全世界卫星发射市场,将成为可能。

更关键的在于,你都能飞到太空扔卫星了,那是不是也能扔点别的东西?

我们都听过美国有一个X-37B空天战斗机计划,平时可以为美军提供情报、监视和侦查,战时不仅可以攻击敌方卫星,而且可以直接发射太空武器对地面目标发起攻击,堪称轨道轰炸机,而敌方应对这一在太空轨道上乱窜的家伙几乎无能为力。

所以,美国为了这一项目花了几十亿美元,就是想在未来太空作战中拔得头筹。 

那么中国的飞天二号,也具备卡门线之上的飞行能力啊!如果将其放大,加入太空维生保障设施和飞行设施的话,不也是空天战斗机么?

不仅X-37B能干的,中国空天战斗机也能干,而且中国有了空天战斗机之后,还为中国提供了在太空猎杀X-37B和星链的可能性。

——比如,飞天二号技术的下放和移植。

35的设计和试飞的过程中,应用了大量歼20已经成熟的技术。

那么,飞天二号的发动机,能不能移植到中国下一代战斗机上呢?

不排除这个可能。

去年成飞的六代机36亮相时,就有人猜测歼36背部那一台发动机有名堂,现在看似装着普通发动机进行飞行测试,那么未来飞天二号的组合循环发动机测试成熟后,会不会装到歼36上?

这样一来,2万米和2马赫以下,使用常规发动机,然后启动中间发动机的亚燃模式,再进入超燃模式,实现4万米-8万米的高超音速巡航飞行,并不是不可能!

在距离地面2万米和10万米的空域,被称为临近空间,这个高度的大气密度仅为海平面的10%-33%,意味着战斗机一旦进入这个空域,无论速度还是高度都将超出人类现有大多数防空武器的作战范围

目前,在临近空间发动机领域,中国是MD-19和飞天系列两条腿走路,哪个先成熟,哪个先应用。只要歼36装备了这种发动机,就可以居高临下,对所有空中目标进行一边倒的屠杀。

总之,飞天二号不仅是技术验证平台,更是构建中国军队未来空天一体作战体系的关键节点,推动中国太空作战、反导防御、全球打击技术的全面升级。

其军事价值,可能已经远超其性能的本身了。

1955年,钱学森回到中国。

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反问了一句:“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陈赓大喜:“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1956年10月,钱学森受命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导弹、航天工程从此刻开始扎根。

钱学森一最大的成就,毫无疑问是导弹和卫星,更关键的是,他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了中国最聪明的一群年轻人,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和导弹工业,开始薪火相传

其中,就包括中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航空教育家,也是钱学森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罗时钧

1981年,一个叫何国强的年轻人,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成为罗时钧的学生。

2022年7月4日,何国强作为总负责人主持研发“飞天一号”,首飞成功。

2025年6月23日,“飞天二号”首飞成功。

相比自己的老师和老师的老师,何国强太低调了,低调得几乎没人听说过他。

但这正印证了他在西工大校园内,在那个手捧宝剑、面向大地的勇士面前重温的誓言:“隐姓埋名、为国铸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IXdVEu2gUTw71XD4Vz3Bw?scen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