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s://www.bird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1710

首先要感谢同花顺老师以及图片的作者,由于他们的杰出作品,使得扇尾沙锥的特征充分展示在我们面前!
扇尾沙锥、大沙锥和针尾沙锥主要区别是尾羽。扇尾沙锥尾羽14枚,外侧尾羽很宽;大沙锥尾羽20枚,从中央尾羽到外侧尾羽,宽度逐渐变小;针尾沙锥尾羽26枚,外侧7对成针状。一般情况下野外很难识别,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明确判断。

jpg



一、扇尾沙锥识别特征:1次级飞羽具白色宽后缘;2翼下具白色宽横纹。


次级飞羽羽缘白色,翼下具有白色宽纹。

这两点是扇尾沙锥和针尾沙锥的主要区别。野外一般无法看清,只有在梳理羽毛时可见。

飞行时可见,可是沙锥飞行很突然,不易拍到



jpg



jpg


3外侧尾羽很宽(同大沙锥和针尾沙锥比较而言),野外很难观测!

jpg



jpg



二、针尾沙锥识别特征:1次级飞羽无白色羽缘;2翼下无白色宽横纹。




jpg



jpg


3针状尾羽,野外很难看到!

jpg



大沙锥同针尾沙锥很相似,主要区别就是尾羽不同。找到一张展现大沙锥尾羽特征的罕见片片!

jpg




野外常见的这两种沙椎与大沙椎,有时等他们展翅很难,所以只好根据外观粗略对比来区分针尾(大沙椎)与扇尾。当然这仅是个人拙见!
根据观察,个人认为:
    第一步应该将针尾(大沙椎)与扇尾沙椎区分开来(仅仅是对比):
1、针尾沙椎(大沙椎):嘴相对粗短(约为头的1、5倍的样子);背部花纹细腻,尤其是黄褐两色分布相对均匀;过眼线细直清晰。
2、扇尾沙椎:嘴相对较长(约为头的2倍的样子);背部花纹太粗糙,尤其是黄色部分有时分界不清;过眼线宽泛,且不很清晰。
  第二步再根据体型将大沙椎与针尾沙椎区分开来。根据鸟谱上的特征,大沙椎体长28CM,扇尾沙椎体长26CM,针尾沙椎最短24CM,有4CM的差别,明显大沙椎体型要大。

纯属个人经验,如若误导,权当没说!:P :P

1、针尾沙椎(大沙椎)

jpg

2、扇尾沙椎
jpg

另外具有这些特征的沙椎还有如下:
针尾沙椎
jpg

大沙椎
jpg
大沙椎
jpg
针尾沙椎
jpg

以下都是扇尾
jpg

jpg


jpg



1 针尾沙锥:喙明显较短,约为头长的1.5倍,飞行时翼下密布暗褐色横斑,次级飞羽无明显白色,尾羽26枚,最外侧7对成针状,停栖时尾明显较翅长,惊飞时成“Z”字飞行;
2扇尾沙锥:喙明显长,喙长约为头长的2倍,肩羽外侧的羽缘很宽,内侧羽缘不明显;飞行时,次级飞羽的白色羽缘明显,翼下具明显的白色亮区,惊飞时成“Z”字飞行,尾羽14枚,各尾羽宽度相当。
3大沙锥::喙长约为头长的1.5倍,飞行时翼下密布暗褐色横斑,脚几乎与尾等齐,尾羽20枚,从中央尾羽向外侧逐渐均匀变窄,惊飞时成短距离直线飞行。



https://www.birdnet.cn/thread-224163-1-1.html


扇尾沙锥
中等体型(26厘米),嘴长而直,尖黑。眉纹眼前粗而眼后细,顶冠纹细白,贯眼纹眼先粗、黑明显。上体褐色,有黑色斑纹,羽缘黄,形成明显形长的黄肩带。胸褐黄有纵纹,腹白,胁有横纹。
与其它3种沙锥相似,区别在有明显黄肩带且长,眼先贯眼纹粗、黑,飞翔时翼下飞羽白及次级飞羽缘白

手绘版虽然夸张,但特征画的突出。黄肩带似乎是扇尾沙锥
识别的不二法宝



  • jpg


对照图片



  • jpg



针尾沙锥
体小(24厘米),嘴相对短而钝。贯眼纹眼先细、黑而眼后几乎不可辩。上体褐色,肩羽羽缘黄或白并形成肩带,而所有覆羽的羽缘为白色。胸褐黄有纵纹,腹白,胁有横纹。
与其它3种沙锥相似,区别在贯眼纹眼先细、黑而眼后几乎不可辩,当肩带黄色时与扇尾沙锥易混,通过所有覆羽的羽缘为白色区别。



  • jpg


大沙锥
体型略大(28厘米),头形大而方,嘴长而直、尖黑。肩羽羽缘黄而覆羽羽缘白。胸褐黄有纵纹,腹白,胁有“V”形纵纹。
与其它3种沙锥相似,胁部的“V”形纵纹区别于扇尾沙锥、针尾沙锥,但与澳南沙锥极易区别。



  • jpg





  • jpg



澳南沙锥
体大(30厘米)而壮实的黄褐色沙锥。色彩与比例似大沙锥但体型较大。停歇时尾长出于合拢的翼。辨别此鸟只有以繁殖季节叫声或拿在手上看其尾部细节的不同。

澳南沙锥与大沙锥实在分不出,虽然有的图册说明从羽分,但野外没有实际用途。


http://www.baiven.com/q/18/218/177136.html

孤沙锥(学名:Gallinago solitaria,英文名:Solitary Snipe)是鹬科沙锥属的鸟类。

孤沙锥全长30-31厘米。头具明显的纵向斑带,中央冠纹、眉纹、颊为黄白色;贯眼纹、颊纹黑褐色;颈和上胸淡黄褐色,具红褐色纵斑;背、肩与翼上覆羽褐色沾棕;背、肩上有4条白色纵向斑带;尾羽淡黄褐色,具黑色横纹,羽端黄白色;腹部和尾下覆羽灰白色,横纹较浓重。栖于山溪岸边、湿地及林间沼泽地。常单个活动。以蠕虫、昆虫、甲壳类、植物为食。

外形特征

孤沙锥

体略大(29厘米)的深暗色沙锥。比林沙锥体型为小,色较暗,斑纹较细。头顶两侧缺少近黑色条纹,嘴基灰色较深。飞行时脚不伸出于尾后。

比扇尾沙锥、大沙锥或针尾沙锥色暗,黄色较少,脸上条纹偏白而非皮黄色。肩胛具白色羽缘,胸浅姜棕色,腹部具白及红褐色横纹,下翼或次级飞羽后缘无白色。亚种japonica比澳南沙锥的嘴长而细,色也较浅。

虹膜-褐色;嘴-橄榄褐色,嘴端色深;脚-橄榄色。

叫声:被赶时作粗哑的特有叫声pench,似扇尾沙锥但音较深沉粗哑;炫耀时发出chok-achock-a 叫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孤沙锥和扇尾沙锥的区别:孤沙锥和扇尾沙锥都是嘴很长的沙锥(嘴长约为头长的2倍),但孤沙锥色较暗,脸上条纹偏白而非皮黄色,体型(29厘米)比扇尾沙锥略大(26厘米)。而扇尾沙锥背部两侧有亮黄色的几乎成一直线的粗纵纹。

扇尾沙锥(近)和孤沙锥(远)在一起,作者炮,摄于2010年,北京孤沙锥,作者炮,摄于2010年,北京

地理分布

孤沙锥,作者雨后青山

喜马拉雅山脉及中亚的山地。越冬从巴基斯坦至日本及堪察加半岛的山麓地带。

罕见于泥塘、沼泽及稻田。亚种solitaria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天山、青藏高原东缘的喜马拉雅山脉至四川西北部、青海及甘肃西部。越冬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西藏东南部及云南。亚种japonica繁殖于东北各省,越冬在长江流域及广东。

生活习性

孤沙锥

性孤僻。飞行较扇尾沙锥缓慢,但也作锯齿状盘旋飞行。


008qedhYly1hi6rf4gqqbj30xc0nuag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