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α7IV选择自由点对焦到鸟,然后再切换成广域。此时相机已经识别到了鸟眼,但再次对焦时依然被前景的树枝干扰。



 
我也测试了在视频模式下的情况。佳能基本没有变化,索尼α7IV的表现略好,而尼康Z 9则要比拍照时稍差一些(照片模式下能识别到的场景,视频模式下不容易识别鸟,可以对比上面照片识别中的截图)




户外场景:相机为佳能EOS R3、索尼α1和尼康Z 9。统一使用原厂原生卡口70-200mm F2.8镜头,针对野生动物园里的不同动物进行拍摄。此环节由三位拍摄者分别操作相机,且无法做到同时录屏,一致性比室内场景稍差一些。



▲索尼α1、佳能EOS R3、尼康Z 9及原厂原生卡口70-200/2.8镜头
 
经过实际拍摄和分析,我认为索尼的“鸟眼检测”与佳能、尼康在学习数据或者算法上是有很大差异的。索尼微单的“鸟眼检测”看起来更依赖于瞳孔识别。以下面的雪鸮拍摄为例,在瞳孔不大明显时(其实没有完全闭眼),索尼α1的对焦区域就跳回到传统模式了。




▲索尼α1在面对雪鸮闭眼之后,鸟眼检测就停止工作了。
 
而佳能EOS R3和尼康Z 9即使检测不到明显瞳孔也有较大几率识别到鸟眼。无法检测鸟眼也能“退一步”继续检测鸟的头部和身体。




▲佳能EOS R3针对鸟类眼部(左)、头部(右)检测时的截屏
 



▲尼康Z 9识别到了两只眼睛(允许手动切换)。




佳能EOS R3和尼康Z 9在检测能力上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佳能可以识别占画面比例较小的鸟(这在室内拍摄中已经验证了),还有就是在鸟类背对我们或梳理羽毛时,佳能也有很高概率识别到鸟的头部。
 



▲在这只红隼背对我们时,佳能EOS R3仍旧可以持续对焦在它的头部。





小结与展望





虽然我们全文都在讲的是“鸟眼对焦”,但从实际拍摄和网友反馈来看,针对鸟类头部、身体的识别也很重要这自然代表了更大的数据学习量,但唯有这样才能提供更智能、更准确地拍摄体验。


 
从实际拍摄来看,佳能EOS R6/R5/R3代表了目前“鸟类识别”的最佳水平(EOS R5/R6可谓是出道即巅峰),是智能拍鸟的不二之选。尼康Z 9在被摄体识别的丰富程度上也有很大突破,但在“鸟类识别”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总得来说,我认为佳能、尼康在鸟类识别上的技术方向更合理,而索尼只检测眼睛的设计就有很大局限性,希望α1之后固件能在这方面做出明显改善。
 
鸟类识别技术可以提升成功率、降低上手门槛,让更多人,尤其是生活节奏快、闲暇时间少的年轻人也可以体验到观鸟、拍鸟的乐趣。无论是拍摄鸟类还是其他野生动物,都对相机性能与镜头规格有很高要求,是手机摄影难以触及的领域。这类题材拍摄人群的壮大有助于数码相机产业保持生命力,所以以鸟类识别为代表的被摄体检测技术对于整个数码相机行业是有深远影响的。所以,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支持鸟类识别,识别能力与识别范围也会不断提升。
 
最后,本文所有测试、结论都针对“鸟眼对焦”和“鸟类识别”。实际拍摄中的合焦成功率还与相机AF检测频率、镜头对焦马达性能密不可分,最理想的系统自然是哪个部分都很强。
 
附:一点题外话
对于没有“鸟眼识别”功能,或“鸟眼识别”在面对特定鸟类、拍摄场景不好用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用比较传统的跟踪对焦来进行连续对焦。特别是在视频拍摄中,这能让我们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构图上,尽可能保持焦点落在鸟类头部。索尼微单*在拍照模式下,选择带“跟踪”的对焦区域后,半按快门就能启动“实时跟踪”功能;但在视频模式下,只能通过触摸来启动跟踪。

无论是使用录机、监视器还是冬季户外佩戴手套都不便于触摸操作,个人觉得最好能像佳能**、尼康一样保留通过按键、摇杆启动跟踪对焦的设定。
 
* α6400及此后推出的产品
** 以佳能EOS R5为例,在“自定义按钮”中将多重选择器(摇杆)设置为直接选择对焦点后,按下摇杆即可对画面中心进行跟踪。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