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底“白洞”,和部分其他颜色背景之上的“白洞”(图片来源:原论文)


而当研究团队把白色背景的黑洞图片进行反色处理,变成黑色背景的白洞后,再让人们来凝视它,被试者的瞳孔就不再是逐渐放大,而是缩小——这次大脑可能以为,人正在朝着一个明亮的环境走过去。



大脑为什么会产生误解


科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因为大脑会自动预测光照条件即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与这项研究的布鲁诺·朗教授说,当黑色的椭圆形旁边出现逐渐变淡的阴影,很可能让人想起了一些熟悉的场景,比如从白天走进一条隧道或是一处山洞。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脑可以预测出下一刻环境会变得更暗,然后提前扩大瞳孔,作为一种补偿机制。


而我们利用的预测工具叫光流optic flow),指的是空间运动的物体在观察平面上,像素运动的瞬时速度。举个例子,假如有人拿着相机,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往前迈一大步,我们会从他静止的照片里看出动态,这种动态便是由各个像素点的瞬时速度”共同组成的。


从一张静态图中,可以看出动态,因为每个像素点都表现出瞬时速度(图片来源:MPIN/Schorner)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一位名叫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 Gibson)的心理学家,在上个世纪40年代提出。在自然界,许多动物都有可能利用光流,来判断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从而做出有利的决策,避免冲撞等危险状况,帮助自己生存下去。


到了21世纪的今天,甚至有不少机器学习研究者,利用光流来开发AI算法,让它们补全一些视频里被遮挡的信息,例如水印(或马赛克)后面的内容;或者把某个事物从影片里抠掉,露出背景。


图片来源:Gao et al., 2020


而对人类来说,假如大脑为黑洞图像计算出的光流,与坐车进入隧道时脑海里计算出的光流相近,也比较合理。很大程度上,这并不是bug(漏洞),而是feature(特征),是我们在漫长的演化历程当中保留下来的、有益生存的一项技能。


可能只有在面对精心设计的视错觉图的时候,我们才会感慨大脑为何这样容易被骗。所以,要怪就就怪那些有才华的研究者。比如不断扩大的黑洞,是一位叫做北冈明佳的学者设计的图像。他是日本立命馆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也是这项新研究的作者之一。


除此之外,他还创作过一幅更有名的作品,就是旋转的蛇视错觉图。当然,这也不是一张动图。



看久了可能会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