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

这段话是对白虎说的。打字慢,给课桌插了。 
LS的请注意边界条件。 
任何理论都有它成立的边界条件。 
就算是1+1=2,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至于些装置用了什么原理,说实话我不知道或者更准确的说,忘记了。(本人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但毕业后从事了别的行业,已把大学获取的液体力学知识交回给老师了。) 
但有一点我记得是很清楚的,就是电厂里汽轮机的喷气嘴前有一段管子跟弓长的模型很相似,汽轮机前的这一段管子主要作用就是使蒸汽加速。这只能说明一点,弓长的喷气装置是有理论支持的。 
根据我个人不完整的理解,弓长喷气装置其实就是加快气体进入发动机并更快的和汽油混合,为更完全的混合争取了时间。 
是不是这样,也只能是我的猜测。
 

弓长3590:

 

白虎主人 wrote: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要是再在第3个小管后再套一更大一点的管那第4个管的流速继续比外面的流速增加?那这样的话,你一直套了下去,第5、第6&hellip直到第N已经以整个管一样粗了,这个时候第N的流速已经比套管外的气流快了,也就是加了该装置后整个流量加速了(因为N已经与整个管一样粗了),呵呵,无中生有发生了,没有能量转换该气流就增加能量了。

我一开始加了个单管,效果不明显,但绝对有效果,后来几个管叠加试了下不但管感觉好很多,进气歧管里面没有足够的空间了,要不的话我还真想过加N多的管试试。 

 

陈子昂:

 

白虎主人 wrote: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要是再在第3个小管后再套一更大一点的管那第4个管的流速继续比外面的流速增加?那这样的话,你一直套了下去,第5、第6&hellip直到第N已经以整个管一样粗了,这个时候第N的流速已经比套管外的气流快了,也就是加了该装置后整个流量加速了(因为N已经与整个管一样粗了),呵呵,无中生有发生了,没有能量转换该气流就增加能量了。



即使像您 说的那样,你还漏掉了一样东西,就是气体膨胀做功。 

 

弓长3590:

 

中山耗子 wrote: 

弓长有没有试过前小后大的单管。类似漏斗状的。

试过,凡是我想到的形状、结构都试过 

 

戴尔森:

 

白虎主人 wrote: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要是再在第3个小管后再套一更大一点的管那第4个管的流速继续比外面的流速增加?那这样的话,你一直套了下去,第5、第6&hellip直到第N已经以整个管一样粗了,这个时候第N的流速已经比套管外的气流快了,也就是加了该装置后整个流量加速了(因为N已经与整个管一样粗了),呵呵,无中生有发生了,没有能量转换该气流就增加能量了。


我觉得流速取决于引擎吸气负压的能量,该装置只有狭缝处截面积变小才产生气体加速。气体放大也是有局限性的,也不可能无限制的N级放大。换句话说在真空中管路的一端无论加多大的负压也不会产生气体流动。这是因为没有空气的缘故。 

 

弓长3590:

 

中山耗子 wrote: 

弓长有没有试过前小后大的单管。类似漏斗状的。

这个漏斗状的就算是椎管了,锥度过大会影响进气量,过小跟直管没什么区别,锥度很关键。 

 

 

弓长3590 wrote: 
这个漏斗状的就算是椎管了,锥度过大会影响进气量,过小跟直管没什么区别,锥度很关键。

做成一定锥度的单管比单独直管好,但没有几个套在一起效果好,我第一段也是椎管。 

 

中山耗子:

 

弓长3590 wrote: 
试过,凡是我想到的形状、结构都试过


呵呵,那的做多少实验啊,佩服 
得出实验数据下一步可以直接用塑料开模做。 
有没有想过做一个筛子一样的装置来引起扰流? 

白虎主人:

 

陈子昂 wrote: 
这段话是对白虎说的。打字慢,给课桌插了。 
LS的请注意边界条件。 
任何理论都有它成立的边界条件。 
就算是1+1=2,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至于些装置用了什么原理,说实话我不知道或者更准确的说,忘记了。(本人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但毕业后从事了别的行业,已把大学获取的液体力学知识交回给老师了。) 
但有一点我记得是很清楚的,就是电厂里汽轮机的喷气嘴前有一段管子跟弓长的模型很相似,汽轮机前的这一段管子主要作用就是使蒸汽加速。这只能说明一点,弓长的喷气装置是有理论支持的。 
根据我个人不完整的理解,弓长喷气装置其实就是加快气体进入发动机并更快的和汽油混合,为更完全的混合争取了时间。 
是不是这样,也只能是我的猜测。

既然你说流体力学来的,那不管怎样基础还是有的,当然时间长了最好还是再重读一下更好。 
其实你和弓长都犯的错误就是用流体在装置里的理论来解释装置在流体里面。 
请注意,你说的汽轮机的喷嘴那蒸汽(流体)是在喷嘴里面。而弓长的是装置在流体里面。 

 

陈子昂:

呵呵,有点明白你想要说明什么 了。 
其实你可以想像这样一个模型,把弓长的东西想像成一部份流体在装置里面。这样是不是就可以用你说的流体在装置里面的理论来解释了呢?
 

白虎主人:

 

陈子昂 wrote: 

即使像您 说的那样,你还漏掉了一样东西,就是气体膨胀做功。

还望指出哪里的气体膨胀了? 

 

陈子昂 : 从小-大时,气体不就是膨胀了吗? 

白虎主人: 

 

陈子昂 wrote: 
呵呵,有点明白你想要说明什么 了。 
其实你可以想像这样一个模型,把弓长的东西想像成一部份流体在装置里面。这样是不是就可以用你说的流体在装置里面的理论来解释了呢?

其实弓长本就是想做个引射器,不过他错误理解了引射器,引射器是一股高能的流体来引射另一股低能的流体,两股流体是不同的。我举的例子里液化灶、喷灯你可以仔细看看去。 
至于你说的想像是不可能的,我一直强调:起引射作用的气流(小管)哪来的能量? 
小管口流速是增加了,那不过是流体的势能管口小了)转变的动能出了管口它还要膨胀减速。并跟管外的气流形成混流产生一定的涡流。 

 

陈子昂: 呵呵,我倒觉得弓长做的管跟电厂那一套更相似。 

想像的那个模型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要拿出精确的数据来支持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测量数据是很困难的。 
再一个,并不是流体的势能小了,是流体的热能转变成了动能。 
其实很多东西,用着有明显的效果,又何必一定要什么精确的数据来支持呢?
 

陈子昂:给你简单的说一下电厂是怎样发电的吧。 

先是锅炉烧煤,把管内的水加热到高压高温的气体,然后通过管道装置让气体加速,进入喷气嘴冲击汽轮机叶片,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其中,让蒸汽加速有很多种方法,但最终都还是以膨胀做功为主体。
 

衣扬: 

 

白虎主人 wrote: 
其实弓长本就是想做个引射器,不过他错误理解了引射器,引射器是一股高能的流体来引射另一股低能的流体,两股流体是不同的。我举的例子里液化灶、喷灯你可以仔细看看去。 
至于你说的想像是不可能的,我一直强调:起引射作用的气流(小管)哪来的能量? 
小管口流速是增加了,那不过是流体的势能管口小了)转变的动能出了管口它还要膨胀减速。并跟管外的气流形成混流产生一定的涡流。



产生一定的涡流就足以加强雾化。涡流使得均匀一致的气流发生互相碰撞,这不正好适合油气混合更均匀吗? 

弓长大哥经过多次实验,也不是什么新手了,我坚信是有实际效果的。 

 

 

引射效应让我想到另一种改装可能。就是在改造这个进气壳体,变成一个引射器。 

弓长大哥视频中的那个无扇叶风扇就是一个引射器。高能流体来自底座的风扇,低能流体是空气,通过引射效应产生了扩大效应。 

那么反过来,能否利用进气作为高能流体,而进气壳体外相对静止的空气(发动机舱内空气)为低能流体,最后也形成一个引射效应呢?这样进气是否能大大加强?不过这个改动就比较大了。
 

衣扬: 不管怎么说,对实践保留足够的尊重才是应有的态度。至于做人应有的礼貌就不必说了。 中国很多传统知识技能都是源自实践,不管现在的理论能否解释它都在默默发挥作用。事实证明一个东西有效之后,要想想为何有效,而不是首先就拿所谓正确理论一棒打死。这叫本末倒置。 

弓长3590:

 

衣扬 wrote: 
引射效应让我想到另一种改装可能。就是在改造这个进气壳体,变成一个引射器。 

弓长大哥视频中的那个无扇叶风扇就是一个引射器。高能流体来自底座的风扇,低能流体是空气,通过引射效应产生了扩大效应。 

那么反过来,能否利用进气作为高能流体,而进气壳体外相对静止的空气(发动机舱内空气)为低能流体,最后也形成一个引射效应呢?这样进气是否能大大加强?不过这个改动就比较大了。

这个就是我以前说的给大家试用的“静态进气增压”,可疑惑的是理论上比现在这个要靠谱,实际没效果,不过我还是抢先报了专利,理论上能通过就行,实际在慢慢实验吧。 

 

衣扬: 

 

弓长3590 wrote: 
这个就是我以前说的给大家试用的“静态进气增压”,可疑惑的是理论上比现在这个要靠谱,实际没效果,不过我还是抢先报了专利,理论上能通过就行,实际在慢慢实验吧。



原来如此。大家想到的你都试过了呀 

我猜,增压以后是不是更要加强雾化啊? 

 

弓长3590:

 

加速王 wrote: 

你这个装置我不是很理解;我的意思是:目前从这个进气歧管中装入这种直管套接型而且是入口小出口大的的管子(虽然管子与管子之间有缝隙,常见的喷射引射器应该是入口大出口小然后再很短的一段是口大,当流过这个突变口的气体速度快于外环境并且最快时的这段管子还要与外环境有引流孔或缝隙),我认为是不能加速这些管子里的空气,故比较怀疑是安装了这几个喷头时那几颗固定螺丝有微弱的漏气引发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传感出里面压力大,所以加大了喷油量的缘故,故动力有所增加。虽然我觉得这种装置不可能形成气流加速的喷射口,但从相关科学资料来看混合气的混合程度和气流运行情况对燃烧是有很大关系的。

都说了要密封的,您老真是有意思,密封的概念是啥?就是要不漏气,否则我就说要粘牢不说密封了。 

 

 

加速王 wrote: 

说句让你听了不太爽快的实话,就你那粗陋的工艺和结构,要保证不漏气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能做到的。

呵呵,我无语了,有的时候一个人的长相决定了他做的事及他做出的东西,我这个人长的就是凶神恶煞一样,但我心好!!! 

 

弓长3590:

 

加速王 wrote: 

说句让你听了不太爽快的实话,就你那粗陋的工艺和结构,要保证不漏气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能做到的

这个就是俗话说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吧,我以前是给别人家里加工门窗的,北方农村的冬天很冷,房屋的密封很重要,所以我对密封有独特的心得,就现在我的小外孙女都跟我学会了一句话:密封。

 

 手眼通天:

加班刚回来 
回答一下第四、五页的问题 
关于锥形管的空气流速问题: 
1、我所说的是,三段锥形管尾部截面处的整个流管总流量和头部截面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分布不一样,就是说锥形管出口的流速大,而周边环状位置流速小。因此,不需要外力加速整个流管的速度,只是用这个装置改善某个截面的速度分布,而不是流量,这个是符合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
2、关于锥形管内流动的流体力学问题,任何一个流体力学课本上,都会有这个描述:截面逐渐变小的流管,速度提高,压力减小,温度较小,密度减小,公式是(Ma·Ma-1)dV/V=dA/A,其中Ma是马赫数,V是速度,A是面积,d是微分符号。说到这里,真正受过流体力学训练的人,应该都明白,这个三段锥形管是能够有效起到加速作用的,当然,是部分加速,部分减速,改善主管道的流场分布,达到有效加强油气混合的目的。 
3、在低马赫数(0.3以下)一般来说,管道截面缩小带来的摩擦损失、粘性损失是忽略不算的,这个也是流体力学的基本常识,也就是说,上面所提到的能量与动量守恒的假设基本是合理的。 
综上所述,弓长喷雾装置,从理论上说,其流体力学的设计是正确而且合理的。
 

 手眼通天:

 

白虎主人 wrote: 
再再次重申:引射器的引射气流与被引射的气流不是同一股,而弓长的他想作引射的那股气流跟被引射的是同一股气流。被小管聚拢的那股气流的能量跟被引射的气流的能量一样,它凭什么去引射别的气流? 
即你的这图里的引射器中间淡红色的气流跟被引射的红色的气流不是同一气流,而是中间的气流的能量要大,流速快。 
这引射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就像刘翔跑的比你快(他就是中间的引射气流),你跑的慢(被引射气流)他拉你的手一起跑,也是你也快了一些,但刘翔也要慢了一些。假如刘翔跟你跑一样的,他拉你跑你能快了?



中间那个气流不是能量大,只是速度快而已,这个整个都是个等熵过程。不需要整体加速,只要部分加速就可以了,足以提高油气混合效率。 

因为这个是个很复杂的系统,是两套变量的,一套是空气流速分布对油气混合的影响;另外一套是油气混合对发动机的燃烧效率的影响,这种层次的理论分析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关键还是试验,也不一定是数据,老司机的感觉就能说明到底是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