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汽车并没有特别理性的认识,对商品的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没有特别清晰的理解。

简单说,就是几乎所有级别的车型都存在以价格为导向,品牌忠诚度极差,价格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十分大。

在中国,汽车指导价只能不变或者降价,但绝不可能涨价,可中国这几年各方面成本却在大幅度上涨,无论是人工成本还是用地成本,或是环保投入,都是与日俱增,汽车企业又是一个在中国几乎没可能逃税的特殊存在,成本涨、售价不能变,甚至还要让利,那能怎么办?

只能想办法每年都进行车型的优化,所谓的优化,就是尽可能保持原来性能或者降低冗余的情况下,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要吗就是压供应商的价格,要么就是改变设计。

供应商的利润不可能无限压榨,压太狠会导致大面积质量问题。

所以剩下就是改变设计,降低要求,从源头降成本,尤其是安全性能或者配置,能让出一大块价格,这东西又不太会被消费者和车主发现。

因为真发现也没用,标准是企业说了算,我说ok就ok,就算告到法院都没用,况且卖出去虽多,能出事的有几个。像是某些没底线的车企,出事了,那都是已经死了,家属又不懂车没啥文化,根本不用怕啊。

竞品

减配这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慢慢随着国产化率的提高。追逐利润不断降低底线后,开始出现,但是凡事总有个带头的。

某些车企在中国那真是开拓了很多减配思路,让很多车企都茅塞顿开。竞品都这么干了,而且还销量一路狂飙,大受追捧,跟风也要干。

所以多代同堂也跟传染病似的,一个传俩,俩传叁,有些韩国车企玩得比德国祖师爷还遛,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需求

这点放到最后,其实却在某种程度上是最重要的。

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是导致车企对安全可以放心大胆缩水、减配的重要支撑。

看看中国如今汽车销量前15名就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在安全

中国消费者就重视中控大屏、全景大天窗、镀铬、真皮座椅、内饰软不软,氙灯亮不亮这些看得见的东西。

对安全的认知一大半还停留在钢板薄厚,按俩下,听,车门的声音~~~~或者看看什么拆车媒体用尺子量防撞梁薄厚的阶段。

反过来说,就算是把安全与海外车型弄成同一级别,也是费力不讨好,成本上去了不说,中国消费者压根不认,还是“看你车比那车轻,你车钢板薄,你车。。。”

然后买回他们自认为安全的车子,插上安全带插扣,给座椅包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且一定要给侧气囊包上套,给副驾驶气囊盖上防晒垫,再放个香水、炉子,弄个小枕头垫到头枕那,怀里抱着孩子就上路。能让汽车安全工程师哭晕在厕所里。

需求都是这个样子,市场就是这个需求,你是该坚持自我呢?还是顺势而为?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有时候,也别都怪车企无良,国人自己都不拿生命当回事,指望别人重视吗?糊弄傻子哪需要什么高科技,对不?

咋解决

安全减配这事,其实说解决也好解决,我们有现成的C-NCAP,问题在于如何让这机构能更给力。

这时候,确实是要看监管部门有多大决心,或者说是否把这当回事。只是我们奶粉这种全民问题都解决不了,就更不要说汽车这种大宗消费品了。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靠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出安全性能足以叫板合资车型,同时可靠性也旗鼓相当的车型,也就是中国的竞品太强了,合资车自然也就不敢怠慢。

哪个更现实点呢?

http://shuoke.autohome.com.cn/article/588201.html?pvid=202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