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OGwP7Tu9fOpsLvq0zoJxw

自从林沙锥项目启动以来,经常有人发来各种各样又一模一样的沙锥照片征求鉴定意见。于是,我干脆画一张最能体现部分林沙锥形态特征的图,希望能帮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鸟。

发现林沙锥与众不同的地方了吗?


林沙锥是鹬科鸟类,其所在的Gallinago 属共有17种,有6种见于中国,即孤沙锥、澳南沙锥(拉氏沙锥)、林沙锥、针尾沙锥、大沙锥和扇尾沙锥。虽说种类不多,但是要区分它们并不容易。本文将给大家分享一些林沙锥的辨识方法,顺便介绍一下其它几种的野外鉴别特征。


第一部分 林沙锥

关于林沙锥的背景,请看这里:招募 | 四川岷山林沙锥保护现状研究志愿者 (qq.com)林沙锥野外调查趣闻|叫兽与“泥钻子”共处的「艰难困苦」 (qq.com)


直接进入正题——林沙锥的识别。大部分图鉴都少有表现林沙锥腹中央的情况,只给出侧视图,应是作者们确信侧视图已能很好地反映林沙锥的辨识特征。确实,林沙锥的特征很明显,即下体密布暗色横斑,并延伸至尾下覆羽。表现在侧视图上就是肚子侧面都被横斑覆盖,这一点和除孤沙锥(下文另说)外的其它四种都不一样。看扇尾、针尾、大和澳南沙锥的侧视图,可见他们仅胁部有斑纹,而腹部都是白色的(见下图)。

1.林沙锥;2.孤沙锥;3.大沙锥;4.扇尾沙锥;5.针尾沙锥

(摘自Birds of South Asia, The Ripley Guide)


注意,凡事都有例外。下体密布横斑这个特征在大部分林沙锥个体上是准确的,但有些个体腹中央处的横斑是断开的,甚至腹部有大面积白色,或者说是很浅的横斑。因此,如果说见到腹部全是横斑的沙锥(孤沙锥除外),那就是林沙锥了,但腹中间没有横斑的,则不好说,得看更多细节。


这里要说林沙锥的第二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识别特征。整体来看林沙锥,它们的全身斑纹都是偏黑的,尤其是背部的斑块,不仅黑还很大。这里要注意,虽然其它沙锥的外观都为棕褐色,但在光线较暗时,也会显得很黑,甚至有的个体的羽色就是比较黑的。

林沙锥是不是比较黑?叫兽 摄


第三个识别特征就是看尾羽。林沙锥的尾羽类似其它沙锥,即外边的尾羽窄,越靠近中间越宽。窄的尾羽没有针尾沙锥那么细得夸张,整体更像大沙锥(见下文)。但是这个特征通常不容易看到。这可以算一个辅助特征,要结合以上几点服用。


第四个特征是看翼下。林沙锥的翼下整体是偏黑色的,没有对比强烈的图案,仅见翼下覆羽上有些浅色的条纹,总体显得比较整洁。这也算是一个辅助特征,要结合以上几点服用。


第二部分 孤沙锥和澳南沙锥

(1)澳南沙锥

澳南沙锥繁殖于日本,在澳洲越冬,迁徙途径台湾,有迷鸟至河北跟辽宁。外观与大沙锥相似,其个体更大,颜色更浅。在中国可能因为不易识别而少有记录。这里我们也不多展开讲了,沿海省区的朋友们多关注吧。


(2)孤沙锥

孤沙锥并不多见,但分布广,相对来说是一种较易识别的鸟。看多了常见的扇尾沙锥和针尾沙锥等,再来看孤沙锥,一眼你就会发现它与众不同。至少对于我来说,第一映像有两点:一是颜色浅,发棕黄;第二是花里胡哨的。

孤沙锥,叫兽 摄


不像林沙锥和扇尾沙锥这些种的背部羽毛有明显的大块黑斑,孤沙锥的是明显的褐色斑,其上杂有密集的浅黄褐色斑点。带有弯弯曲曲的条纹的肩羽总是耷拉在体侧,使得外表看上去就更乱了。注意它的腹部的横纹与林沙锥相似,都延伸至靠近腹中央,但在腹中央处断开了,且腹中央的白色延续到尾下覆羽。如果有在腹中央没断开的,凭上体的特征也能和林沙锥区分开来。


第三部分 扇尾沙锥

顾名思义,扇尾沙锥的尾巴展开时像扇子,其实扇形尾在鸟类中是很常见的尾型。这里主要是强调其它沙锥的尾羽长得非常奇特(见第四部分配图)。不过,在野外要观察到沙锥打开尾巴并不容易,因此这个识别特征不好用。野外更实用的鉴别特征是肩羽(且仅限成鸟)和飞羽的斑纹。


沙锥共同具有的一个特征是在背部有几条明显的、纯色的条纹,这些条纹主要由肩羽的浅色羽缘组成。如下图所示,扇尾沙锥肩羽两侧羽缘的图案是不一样的,一边宽且色浅,一边窄且色深,甚至没有深色边缘。而针尾沙锥和大沙锥的肩羽两侧都有浅色的边缘,因此这个特征常常被大家用来挑出扇尾沙锥(看下边配图的红圈部分)。

扇尾沙锥(左)和针尾沙锥(右)的肩羽

(图源:featherbase.info)


马斯特·面 摄


扇尾沙锥次级飞羽的末端有白色的端斑,这个是一靠谱的识别特征,且不分老幼,但是要看见也不容易。耐心的朋友可以等着它们理羽或伸懒腰,此时,翅膀往往会打开。或者等它们飞起来,翅膀后缘就会显示出明显的白色边线。不过一定要注意,由于光线的影响,其它的沙锥也可能显示出浅色的飞羽边缘。再一个就是扇尾沙锥翼腹面有大块的白斑,这个特征也是比较靠谱的。

注意次级飞羽的白色端斑(图源:featherbase.info


第四部分 针尾沙锥和大沙锥

首先要说明的是,至少在国,上手抓着看的证据表明,仅凭外观区分针尾沙锥和大沙锥是不可能的。不同的书籍对两种鸟外观上的差异有各自的见解,涉及到的部位包括眉纹、眼线、肩羽、初级飞羽和三级飞羽比例、飞羽和尾羽比例、飞行时脚趾头超出尾羽长度等等,下面会做个简单的介绍,仅做参考。最靠谱的鉴定方法还是看展开的尾巴。


(1)尾羽 

区分针尾沙锥和大沙锥最靠谱的办法是对比尾羽,大沙锥的外侧7对尾羽细,中央三对尾羽粗,同时外侧尾羽逐渐向内变宽。针尾沙锥最外侧7对尾羽细,中间6对尾羽宽,且外侧7对细得比较均匀。要注意两种沙锥的尾羽数量都不是固定的。可惜尾巴这个特征在野外并不容易观察到,所以实践意义约等于零。

沙锥尾羽对比 (图源:《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2)肩羽

针尾沙锥和大沙锥的肩羽外缘也有浅色的边,边的宽窄被认为有种间的差异,这一差异在《台湾野鸟手绘图鉴》中给出了明确的说法,简单摘录如下:大沙锥肩羽两侧浅色羽缘是内外都窄,但外侧比内侧稍宽;针尾沙锥的则是内外侧羽缘都窄,且等宽。不过抓着拍的事实表明,无论成鸟还是幼鸟,用肩羽的这个特征区分俩物种都不靠谱。

大沙锥和针尾沙锥(图源:《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3) 其它辨识特征

眼线:在嘴基部位置,扇尾沙锥的过眼纹比眉纹要粗,其它两种沙锥则相反,此点可用来排除扇尾。


飞行:一些参考书中会提到沙锥以奇怪的路径或动作飞行,依此作为识别依据。实际上,沙锥的飞行路径或动作可能跟其飞行距离或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所以采用这一点时要慎重。


体色:《中国鸟类志》提到扇尾沙锥的体色较针尾沙锥浅,上体黑褐色斑点较粗,下体白色范围较大。受光线条件的影响,其野外参考价值要打折扣。


脚趾:多本书中都提到飞行时脚趾露出尾巴的程度,按露出长短排序为:针尾>扇尾>大。一些文献还说到针尾和大沙锥的趾头颜色有异,但也作不得数。


翅尖:《中国鸟类志》等书反复提到了站立时翅长和尾长的比较。针尾沙锥站立时尾刚达翅尖或突出不明显,大沙锥站立时尾明显超过翅尖。关于这一点,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印证。值得强调的是,鸟的尾羽和飞羽都会磨损和更换,会影响比例。


总结全文:腹部横纹密布的是林沙锥,但是林沙锥不一定都是腹部横纹密布的;孤沙锥显得花里胡哨;澳南沙锥不容易见,暂忽略;扇尾沙锥肩羽有一侧极宽的浅色边缘(限成年),翼后缘白斑明显,翼下有大块白斑;大沙锥和针尾沙锥在外观上没有可辨识的差异,必须上手看尾巴。

(End)


最后,请大家多多关注林沙锥研究项目,希望大家多观察身边常见的沙锥。

感谢以下单位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