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取一张普通的照片进行分析:385431a5eaa03ee00a61681c66a212a4_1440w.jpg

分析可得,所有可以检测到的、肉眼可见的色阶断裂仅仅存在于塔与天空之间,也就是说要同时具备“高反差边缘、纯色背景”这两个要素:385431a5eaa03ee00a61681c66a212a4_1440w.jpg

—————————————————————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用户来说有什么影响呢?

根据分析的结论可以得知,索尼的相机不适合拍摄相片中会出现高反差边缘、纯色背景的题材,如星空类题材。如果要进行商业出片,做到符合商业输出的要求的话,画质是不如一些提供无损压缩RAW的相机细腻的。


根据diglloyd的说法,索尼的RAW的有损算法是,每16个像素为一个区块,该区块的最亮和最暗像素各自占用11bit来存储,然后两个4bit来存储这两个像素的位置,剩下的每个像素用7bit来存储,平均下来每个像素占用了8bit的存储空间,实际精度接近11bit


也就是说,官方说法的A7系列为14bit RAW,CMOS上面ADC环节的确是14bit无疑。但是RAW文件的存储则是用了11bit+7bit补偿的算法,严格上讲不是完全的无损,实际只有11bit左右。

—————————————————————

那么索尼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众所周知,有损RAW出现在A900之后的每一台相机上,NEX/SLT/ILCE等等……我想原因或许和BIONZ处理器性能有关系。


现在索尼的A7s,12MP的相机RAW文件大小12M,A7 24MP的相机RAW文件大小24M,而A900同样是24MP,RAW文件大小有40M。那么文件大小又和什么有关呢?当然是存储速度啦。


所以我的猜想是:当年A900作为第一台达到24MP的全幅SLR,提供了无损RAW,但是拍一张RAW处理器处理时间太长,再加上当时CF卡普遍速度也不够快,因此用户反应很差。而NEC代工的BIONZ处理器性能又不达标,索尼只能通过有损算法来压缩文件大小,从而提高处理储存速度。


索尼.jpg


—————————————————————

我们在拍摄中应该注意什么?


1. 首先我们看说明书:

本相机拍摄的RAW影像的每1像素具有14比特的分辨率。

但是,在下列拍摄时,被限制为12比特的分辨率。

 长时间曝光降噪

 B门拍摄

 连拍(包括增强自动时的多张连拍等)

所以首先拿到相机,先把长时间曝光降噪给关了


2. DPReview上的一个人分析过RX1的RAW,得到如下数据:


细节最丰富的一个RAW里面有1530个不同的数值。log(1530)/log(2)=10.58bit,所以实际存储精度为接近11bit。

范围是0-4093(也就是12bit的范围,估计是这张RAW因为开了连拍或者降噪,被强制12bit了)。

不同范围内的细腻度不同:

0-800 范围内有 801 个独一无二的值 (也就是说是连续的)

801-1424

范围内有 320 个独一无二的值 (平均每2个阶跳了1个值)

1424-1427 范围内有 1 个独一无二的值 (平均每3个阶跳了2个值)

1428-2023 范围内有 149 个独一无二的值 (平均每4个阶跳了3个值)

2024-2029 范围内有 1 个独一无二的值 (平均每6个阶跳了5个值)

2030-4093

范围内有 258 个独一无二的值 (平均每8个阶跳了7个值)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越到高光部分,数据离散度越高。一般在拍摄大光比图像时,往往会采用向右曝光的手法来保证暗部细节,优化信噪比;但是显然用索尼的时候要三思了,拍摄天空接近完全过曝的照片再后期拉的时候,可能会比别的品牌的相机更容易出现色阶断裂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