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17-10/20/content_1077517.htm?div=-1

1.jpg


小打架。

2.jpg

角

3.jpg

小一家

4.jpg

凤头(繁殖羽)

5.jpg

黑颈(冬羽)

    □张海华  文/摄


    宁波有一种很常见的水鸟,外号叫“水葫芦”——因为这种鸟的外形又圆又短,时而浮于水面,时而潜入水下,在水上浮浮沉沉宛如葫芦,故名。它正式的大名乃是“小(音同“辟梯”)”。


    宁波的共4种,除小为留鸟外,凤头、黑颈、角均为冬候鸟。这几种,都是善于潜水抓鱼的“水葫芦”。随着秋意渐浓,后三种陆续从北方飞来宁波越冬。


    熟悉而陌生的朋友


    曾经带孩子们观鸟,见到小时,我就开玩笑说,如果大家实在记不住这么复杂的词,不妨暂时先记住“小PT”,只要不说成“流鼻涕”就行啦。小朋友们都哈哈大笑。


    小真的太常见了,只要稍微像样一点的池塘或一个小湖,水质过得去,有些水生植物,那么基本上都会见到它们,比如在市区的日湖公园就有不少。平时,小多数是单独或成对活动,但到了冬季,在海边的湿地中,有时会见到数十只乃至一百多只的大群。


    但常见归常见,真认得它的人却不多。很多人看见在水面上游的小,都会说:“瞧,小野鸭!”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判,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从未认真观察过小。其他不说,鸭科鸟类的嘴通常是扁扁的,而小的嘴却是尖尖的。小几乎不会在陆地上行走,也不善飞行,所以浮游于江湖是它的最爱。若有人走近,它第一反应是将身体往前一耸,头先尾后,钻入水下——就跟它潜水抓鱼时的动作一样,等它再露出水面时,早已在安全的远处。有时实在被逼急了,它才会先在水面踏波助跑,然后作短距离飞行,随即又落入水中。小脚上有蹼,身体灵活,在水底追鱼很内行,在鱼多的地方,有时甚至会看到受惊的鱼儿蹿出水面。当然,小家伙嘴太小,只能抓小鱼小虾。


    “爱恨交织”的池塘


    别看秋冬时节的小总是安静地在水面游荡,实际上,等到繁殖季节,它们也有凶悍的时候。有一年4月,在慈溪海边的一个水塘内,不时传来小独特的尖厉颤音,竟有好几只小在不同的角落“捉对厮杀”,水面上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


    我隐蔽在岸边,用“大炮”拍下了两只小打架的全过程。跟人一样,它们在动手之前,先面对面用很高的音调怒骂几声,骂了还不解恨,有一只便率先发动攻击,只见它迅猛地向对方扑过去,用尖嘴猛啄对方。双方瞬间扭打在一起,一会儿跳起来猛踹一脚,一会儿摁在水面下翻腾,只见水花四溅,竟分不清谁是谁,也判断不了谁胜谁负。打了好一会儿,其中一只终于吃不消了,企图撤退,但它的对手已杀红了眼,马上又追上来猛顶撤退者的屁股。心怯逃跑的那只明显已体力不支,企图遁入水下,谁知被进攻者跳起来猛啄,逃跑者无奈再次奋起迎战,双方有时竟嘴对嘴咬在一起。


    等争夺地盘与配偶的硝烟散去,小夫妻开始筑巢。它们的家,真可谓“浮家泛宅”,有的在芦苇丛中,有的甚至在浮动的水草上,亲鸟叼来草叶、草茎等物,垒成一个小窝。刚破壳不久的雏鸟长得极为可爱:黑色且多褐色条纹的身体,看上去像个小绒球;粉嘟嘟的小嘴,尖端是白色的;乌溜溜的眼睛,流露出稚气的神情。三四个小宝宝游累了,或者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躲在妈妈(或许是爸爸,因为小雌雄难分)背部的羽毛中,只探出一个个小脑袋,像坐船一样,甚是自在。当爸爸叼着小鱼小虾回来,小家伙们便立即兴奋起来,争相钻出妈妈的羽翼,扑腾着柔嫩的翅膀,张开小嘴抢鱼虾吃。那时候,看着这一温馨的幕幕,真觉得这池塘美丽得像是在童话中。


    华丽换“春装”


    从10月下旬开始,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它们的冬羽(即非繁殖羽)。所有的都会换装,它们的冬羽与夏羽(即繁殖羽,又名婚羽)完全不同,换羽前后可以说是“判若两鸟”。待到明年早春,最早从2月下旬开始,们就开始换羽了。它们都开始脱下色彩低调的“冬装”,逐渐换上明艳的“春装”,到3月下旬,绝大部分的都已换装完毕。


    秋冬时节的小,完全就是一只褐色的鸟,羽色比麻雀还单一。而在春夏繁殖季,它却成了一只近乎黑红色的鸟,尤其是暗红的颈部在阳光下还微微泛着金属光泽,嘴边还具有明显的浅黄色斑。


    凤头是宁波体型最大的,冬天在海边的水库中最容易看到。它静静地在水面徜徉,脖子修长,姿态妩媚,回头时宛如嫣然一笑的淑女。在冬羽时期,凤头的喉部是雪白的,所谓的“凤头”也只是一小撮微微翘起的短发。一旦换成繁殖羽,其喉部就变成了黑红,仿佛下巴长了威猛的络腮胡子,而“凤头”则成了“爆炸式”的很酷的发型,如同狮王一般。


    黑颈的换装幅度更大,完全可以用“华丽转身”来形容。冬羽的它,全身都是素净的黑白灰:灰黑的头部与背部、从白过渡到灰的喉部,除了眼睛血红之外,一切都是平淡无奇。到了2月底3月初,少量黑颈开始急不可耐地脱去冬装,浓墨重彩地打扮起来,总体来看,是主色调由“黑白灰”变成了“黑金红”:整体仍是偏黑色的鸟,但这黑色之中已经融合了深红;最炫的部位当属头部,眼后长出了一簇呈扇形散开的金色的丝状饰羽,让它看起来气度非凡,如同即将出席盛大舞会的贵妇人,不惊艳全场决不罢休。


    伏击拍


    所有的都很警觉,稍有动静,就轻轻腾身一跃潜入水中,无影无踪。因此,想要近距离拍到它们实为不易。


    有一年冬天,我们得到了一个拍黑颈的好机会。那时候,在镇海的岚山水库的一侧,尚有一个小小的供渔民使用的码头,水边总是停泊着一两艘小船。有鸟友偶然发现,由于码头边小鱼成群,因此吸引了成群的黑颈围拢过来捕鱼。我闻讯过去,躲在小船的船舱里,把“大炮”架在舷边,只露出脑袋,即可拍摄。果然,由于鱼儿多,黑颈们忙着追逐美食,胆子明显变大,有时竟会游到离我只有三四米的地方。


    说起角,那可是罕见的宝贝,这种鸟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粗粗一看,冬羽的角长得挺像黑颈,但有两个特征泄露了它与众不同的身份:一,嘴角边有一条红色的“血线”;二,嘴尖跟小一样,呈白色。


    2015年12月,在慈溪海边,鸟友“古道西风”发现了一只角。我们去拍的时候,发现这只角始终沿着水库的岸边附近巡游觅食,从水库的某个角一直游到对角线的另一端。一开始,我们跟着它的前进轨迹追拍,但始终拍不好。后来,大家弄明白它的活动规律之后,决定打一场“伏击战”。水库的一侧,有一个半岛状的突出部,我们就事先趴在该突出部的草丛中,把“大炮”搁在豆袋上,然后以卧姿“瞄准”。果然,没多久,角便迎面而来,越游越近,大家终于拍到了几乎与水面平行的低角度、近距离照片!尽管拍完站起来时,个个腰酸背疼,手掌也被石子硌得疼,但个个笑逐颜开。


    对于这只角,原本我们有更高的期望,即希望在次年早春时拍到它的婚羽。然而,天不遂人愿,别说拍到它的婚羽,实际上没过多久,这只角就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