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经常到海边滩涂观鸟的观鸟者对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都不会陌生。蒙古沙鸻比环颈鸻大一点,有着鸻科典型又呆萌的“走走停停”的行为特点;它和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i)长得挺像,就是体型较后者略小,喙则更短粗一些,有时候稍不注意就会认错这俩物种。

 

1.jpg

非繁殖羽的蒙古沙鸻 | 拍摄:麦康

 

2.jpg

非繁殖羽的铁嘴沙鸻 | 拍摄:麦康

 

本来认清蒙古和铁嘴沙鸻就很不容易了,这不,最近新鲜出炉的一篇论文,还要给观鸟人增加难度(当然也可能让我们“躺新”),以后见到的“蒙古沙鸻”,可能就不是真正的蒙古沙鸻了

 

鸟人“黑”话

躺新,英文为“armchair lifer”,指由于分类变化使得观鸟者的鸟种清单中的种类增加。

 

你到底在说啥?给我解释清楚!

 

说来话长,事情是这样的……

 

 

 

蒙古沙鸻 与 青藏沙鸻

 

 

此前,蒙古沙鸻可以根据其繁殖分布区分为两个类群,分别为东部种群(‘mongolus’ group)和西部种群(‘atrifrons’ group。东部种群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繁殖,而西部种群的繁殖地则是在青海、西藏以及帕米尔高原等地。在东、西部种群的繁殖地中间,还夹着一个它们的近缘种——铁嘴沙鸻的繁殖分布区。

 

3.jpg

蒙古沙鸻的东部种群(‘mongolus’ group)、西部种群(‘atrifrons’ group)和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i)的繁殖分布区示意图以及研究论文的采样点 | 图源:论文(鸟类绘图:Ian Lewing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