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pg

孙传哲塑像

b.jpg

蜗寄庐藏书室

    天封塔南隅,开明街与解放南路交会处,有一条名为“塔前街”的小弄堂。据《鄞县通志》载:“塔前街,旧名天封寺前。”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建成马路,以其在天封塔前而得名。塔前街东起毛衙街,西至开明街,长约153米,宽约3米。塔前街23-24号便是蜗寄庐——甬上著名私家藏书楼所在地,也是一代名人、当代邮票大师孙传哲的故居。


    □林亚斐/文 罗林砚/摄


    A


    给藏书楼命名是件很讲究的事情,或出于坟典(古代典籍的通称),或寄予情怀。起名多少可以看出主人的学识、爱好,甚至性格、修养等特点。蜗寄庐,从字面上看意为狭小如蜗牛壳的屋子。因宋代陆游《蜗庐》诗中有“蜗庐四壁空,也过百年中”之句,它的第一代庐主孙家溎,就此拿来颜其居曰“蜗寄庐”,并自号“蜗庐主人”。


    想来能在闹市中寻觅一方安静的处所用以藏书、读书实乃不易,以蜗居自比,倒也恰切。当然主人的原意应是藏书楼不在大小,有一安稳的栖身之地就行,能够“小”到不被外人惦记,那才是藏书楼之幸。


    学者周达章在《宁波老事体》一书中写道:“塔前街上有一户孙家,主人叫孙家溎,原是清末秀才,后在外做茶叶生意。虽说是一位商人,却十分喜好收藏古籍。由于经商得法,赚了钱,于是发心收藏古籍。”这段话说得明白,孙家溎是靠做茶叶生意起家的,但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收藏古书,赚钱的目的也是用于购书、藏书。后来藏书达到了一定的数量,需要专门的空间来盛放,所以他就在塔前街一带觅得一块好地皮,在此修缮居舍,建成了三间一弄的两层楼房。


    B


    记得2019年的深秋季节,我和孩子去莲桥第历史街区探访过书楼旧址,因疫情原因没有开放参观。查阅相关资料,能得出当初藏书楼的基本格局和状貌:进门有一天井,南边靠墙处用青石板垒成一排花坛,早先种有腊梅数株、天竺葵几丛,冬日,倒也减了几分肃杀(如今种着一棵高大的广玉兰)。书楼为前后两进,前进是一排两层三间楼房,靠西建有一明轩(估摸着是现在自助邮局所在的位置)。明轩间不大,有个十几平方米,门口放有一排三只七石缸,其中一只养有好几个品种的金鱼,朋友来时亦可在明轩间休憩、观鱼。其实藏书家在院中置几口大缸是标配,用途不言而喻,观赏只是附带。后进是一排平房,两进之间有一个小明堂,也一式放着几只七石缸(目前没有摆放)。


    整幢楼房约有800多平方米,其中有一间谓“堂楼登”的即是孙先生藏书之地。据说这一间的家具都是其子孙传哲先生年轻时亲手设计监制的,一式山桃木料,黑的底色上过白漆,露出细而短的白色细纤木纹,煞是好看。这样的家具与楼下中堂的摆设全然两种样式,倒是有些西式家具的味道,体现出上过美专学过绘画的孙传哲先生的品味。


    近日又专程前往,终于步入蜗寄庐旧址上的“孙传哲纪念馆”。故居总体房屋结构基本未变,但上文所述原蜗寄庐的设施、布局及功能已难还原,有点小失落。如今的莲桥第经改造后焕然一新,但青砖黛瓦的仿古建筑,仍透出一份书香和宁静的气质。


    蜗寄庐虽小,但从这里走出了孙家了不起的父子三人,使不起眼的小蜗居光芒四射,还必将流芳百世。实可谓“一庐书香,三代德馨。”


    孙家溎(1879-1945)生于清光绪五年。祖籍慈溪龙南,是三国孙权之后。孙氏一族于清代中期迁入宁波城内。清代晚期,在上海经商的孙家溎父亲一支,迁居至镇明路三支街,后又迁居于“天封寺前”筹建书楼。孙家溎不惜家财购藏书籍,将楼上的卧室大部分辟为藏书专用,但家人起居之处便逼仄了,故有“蜗居”一说。


    孙家是如何由商入藏的呢?对于这件事,骆兆平先生在《蜗寄庐赠书目录前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孙家溎先生长于书画,尤善章草,工白描人物,故入藏之书,初以艺术小品为主,后渐及四部,广为收购。”看来,一切缘于兴趣爱好。孙家溎在经商之余喜欢画画写字,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他时常购买一些相关书籍来研习。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喜欢上了非艺术类的书籍。从此,广泛买书,如若不能购到的,他就动手抄录,开始了艰辛的收藏之路。


    C


    藏书中亦不乏乡邦文献,如明陈槐《闻见漫录》二卷、明王嗣奭(读shì)《夷困文编》六卷,都被刻入《四明丛书》第四集中。孙先生选书,又颇为讲究版本,遇有精本,辄以前蓄新刻并加银币换取,故藏书数量虽不多,但版本精美,善本约占总数的一半,构成了蜗寄庐藏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其长子孙定观(1903-1985)在《孙氏蜗寄庐捐赠图书文物记》一文中也证明了这点,“所收版本精美而不求数量,尤以明刊白棉纸本诗文集最具特色,其中不少纸精墨良,宛如新镌。每得一书,即详加考订著录,另纸述之,附于卷内,不作随意批注”。常说读书当知人、知书并稔悉其时代背景,信哉斯言!


    孙家溎藏书也重书,特别是在20世纪初期的兵荒马乱之年代,先生竭尽全力抢救收藏行将灭绝的善本,甚至包括范氏天一阁、卢氏抱经楼、徐氏烟屿楼散失于民间的珍本。不过带给蜗寄庐最大名气的是他所藏的《录鬼簿》一书。1931年,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与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先生来到宁波,见识了蜗寄庐所藏的《录鬼簿》一书。郑振铎在日记中说,见到此书后,“余书皆黯然失色”。孙家溎逝后,蜗寄庐的藏书由其子孙定观继承,并逐步将整理好的藏书捐赠天一阁。令孙氏后人欣慰的是,正是孙定观将书捐赠天一阁的决定,让蜗寄庐的所藏有了很好的归宿,使一脉书香没有中断。


    蜗寄庐的边墙上有两块牌碑,其中一块是为纪念我国第一位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先生而立的“孙传哲故居”碑。孙传哲(1915-1995)即为孙家溎三子,出生在蜗寄庐。孙传哲从小临摹习画,精于美术。后专司邮票设计,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师。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第一套纪念邮票、第一套航空邮票,以及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都出自他手。对于集邮爱好者来说,孙传哲这个名字并不陌生。1982年,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先生曾回故乡宁波探望蜗寄庐旧宅。如今的故居后进平房已辟为“邮票设计俱乐部”,以另一种方式缅怀大师。


转自: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3-09/22/content_137521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