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上海野鸟会


    鹀类在分类上原属于雀科鹀属,喙形如同雀一样都是锥形喙,适于以植物种子为食(但并不是说它们不喜欢吃虫子)。上喙和下喙咬合不紧密(即由于上喙喙缘具内凹的缺刻,故上下喙紧闭时之间会有一条细缝)是检索表上鹀区别于雀的最主要特征之一。而现在的分类系统中则将鹀分离出雀科,独立成鹀科。
    
在外形上鹀科所有种大小差异相对不大,我国的鹀体型介于从13厘米的小鹀到19厘米的黍鹀之间,体形基本近似,可以以常见的麻雀作为参考。大部分的种类外侧尾羽白色,次外侧尾羽一半为白色,故在野外观察时很容易地借助此特征将它们与雀区别开。背部总有深色纵纹,某些种类由于翼上覆羽的淡色羽缘而呈现出一至二条翅般。一般而言大部分鹀都具有其显著特征性羽色或是形态可区别彼此。
    
鹀类在非繁殖季节的叫声单调,通常呈不同音色的短促“ze-ze-”音(如同以舌抵住上颌齿末瞬间小吸气发出的声音),其中灰头鹀的较响亮明显,白眉鹀的稍显细弱,黄喉鹀的略带金属音,当然这需要大家野外观察时慢慢体会,对声音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繁殖季节鸣唱婉转优雅,韵律多变。
    
鹀类的胫跗结构与大部分雀类一样,故一般都是以跳跃的方式行进。
    
非繁殖期的鹀主要以植物的种子为食,很少食用果实和叶子,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荒地、田野、灌丛中找到大部分种类。
    
上海地区的鹀类主要为冬候鸟以及几种过境旅鸟,冬季和迁徙季节是观察它们的好时机。

白眉鹀与黄眉鹀

        白眉鹀
        
中等体型(15厘米),较麻雀而言显得修长。无论雌雄腰部均为纯栗红色,无纵纹,雌性稍淡。换上繁殖羽的雄性头部具清晰的白色顶纹、眉纹、颊纹,俗称五道眉,其余侧冠纹、脸部、喉部黑色,耳羽小片白色;胸部栗色无显著纵纹,仅胁部具连续纵纹。雌性的五道眉稍占皮黄,其余部分黑色较灰淡,脸部褐色较重,耳羽处褐色较淡,喉部皮黄;胸部淡棕褐色,由胸部至胁部具连续深色纵纹。
         
白眉鹀相对而言偏爱林地及山地,在城市公园的假山处较容易发现。通常在灌丛、林下地层活动,行动较其它鹀隐逸,单独、成双或45成群,不集大群。
       
上海地区一般10出现过境种群,12月至翌年3月为冬候种群,最末45月任见零星记录可能为北返过境种群。

正面

1.jpg


2.jpg


3.jpg


黄眉鹀
        
与白眉鹀体型相似,总体颜色不如白眉鹀栗,稍显灰淡。如同白眉鹀一样无论雌雄均具明显的顶纹、眉纹、颊纹,但眉纹及颊纹在近喙端较白眉鹀明显粗,在眉纹的前端均为黄色,雄性更鲜艳。雌雄黄眉鹀大片白色耳羽均较白眉鹀明显。由喉部开始,下体为白色,胸部具细小碎细纵纹,胁部纵纹稍粗重。腰部羽缘色稍淡,故呈现出不明显的鱼鳞状。翅上大、小覆羽羽缘白色,呈现出二道翅斑。
        
黄眉鹀偏爱林缘地区的灌丛及杂草丛中,在上海的城市中相对郊外而言较少见。有时与小鹀、灰头鹀等混群,较不畏人。兴奋或受惊时头顶羽毛稍竖起,略显顶冠,但决无黄喉鹀及田鹀明显。
       
上海的沿海边缘地区一般10月出现过境,12月至翌年4月为冬候种群。

正面

4.jpg



黄喉鹀
    
体型与眉鹀同样属中等大小。此鸟属于最容易辨认的鹀之一,脸部特征明显,雄鸟仅具黑、黄、白三色,雌鸟相对则是褐、皮黄、白三色。黄喉鹀眼罩明显,于耳羽处稍偏淡褐但不明显。雄鸟于繁殖季节胸前具黑色近似倒三角形肚兜,非繁殖季节则隐去不显;雌鸟终身无此肚兜。雌雄下体白,胁部具栗褐色纵纹。
    
越冬的黄喉鹀偏爱靠近林地的灌草丛,通常组成小群活动。雌雄鸟在鸣叫及受到惊扰时均会将头部羽毛竖起,形成明显的羽冠。
    
上海地区一般11月至翌年3年为其越冬期,主要分布在偏郊区的公园和林带地区。

雌性



田鹀
    
体型比较先前几种略显短胖。整个上体偏栗红色,繁殖羽胸前具栗红色粗重纵纹,一直沿胁部向后延伸,非繁殖羽胸部几无纵纹,而胁部栗色纵纹依然粗重。腰部羽毛呈鲜艳的栗红色,羽缘色淡显著,故形成明显鱼鳞纹。田鹀眉纹及颊纹较粗,顶纹后半段粗白,髭纹从嘴裂处开始由细渐粗,喉白。雄性耳羽羽片于繁殖较小,非繁殖季节脸部褐。翅斑明显。
    
田鹀顾名思义偏好于田间荒地等开阔地活动,但受惊之后如同树鹨一般喜欢向附近树上逃窜,常在合适的生境集成小群。同样也会经常竖起冠羽。
    
上海地区10月即可在郊外见到田鹀,城市公园不易见到,一般11月至翌年3月为其越冬期。

繁殖羽


小鹀
    
当然是体型最小的鹀,比麻雀小一圈,如有其他鹀在旁边对比则更显得细弱精致。体色于繁殖期偏栗红,非繁殖季节发灰,上体较下体纵纹多。眼圈白色。雌雄差异较小,脸部栗褐色,雌性稍淡。黑色贯眼纹始于眼后缘,至耳羽后向下往前包围栗色脸部,雌鸟此条包围黑纹布明显。
    
小鹀偏爱浓密的灌丛和杂草地,胆较小,有时惊飞至树上时会愣住回眸,静观其变。
    
上海地区一般自10月底始至翌年4月一直可以在郊外看到。

雄性


栗耳鹀
    
繁殖期雌雄均有明显的栗色耳羽,与灰色头顶及后颈对比明显。非繁殖期雌鸟耳羽较不明显。喙相对而言较薄而长。眼圈细而色淡。髭纹向下延伸至胸部,与胸部横向展开的纵纹带连接,繁殖羽在胸带下还具栗色横带。
    
栗耳鹀我见得不多,均是在郊外田间、荒地所见,查询记录也未有上海市区的记录。不是太怕人
    
一般来的较晚,11月中可见其踪,翌年4月仍可见到。

雄性繁殖羽

        以上介绍的都是生境相对偏好林地或偏好林缘的鹀类,接下来的三种在上海冬候的鹀类可以说对生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它们都生活在湿地的芦苇丛中,连名字都和”“沾边,它们就是苇鹀、芦鹀和红颈苇鹀。话说从中心的记录上来说的话三种鹀中苇鹀最为常见,但是这两年另两种的的记录逐渐开始增加,我想这其中的主要原因除了另两种在上海越冬数量比较少外,还是我们对这三种鹀的冬羽辨识能力不足而造成的。现在随着鸟友们的逐步成长,越来越多后两者的切实记录被观测到。为了更好得了解它们在上海地区越冬的分布,以下便简要做以介绍:
        
三种鹀的雄性繁殖羽相信通过图鉴都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识别,苇鹀和芦鹀具有明显的白色髭纹和白色或灰色的后颈;而红颈苇鹀却是整一个大黑脸,并且后颈为标志性的栗红色。抛开头部色块,我们还可以发现两种苇鹀的肩部小覆羽为灰色,芦鹀为栗色。红颈苇鹀的腰部为不同于其他两种的暖色。此外还有上下喙的颜色,苇鹀上黑下浅,其余两者则为同色。
        
但上海地区是几乎没有机会见到这三种鹀的繁殖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主要精力花在辨识非雄性繁殖羽上,而这又恰好是困难所在。
        
首先,假如能够看到小覆羽,那恭喜你,已经可以足够区分两种鹀和芦鹀了(两种苇鹀非雄性繁殖羽小覆羽仍为灰色调,芦鹀仍为栗色调)。接下来就是区分苇鹀和红颈苇鹀了——有高手所云,红颈苇鹀的头部斑块如同黄腰柳莺一样非常明快,意思就是纹路泾渭分明,顶纹是顶纹,侧冠纹是侧冠纹,眉纹是眉纹,贯眼纹就是贯眼纹,彼此深淡相隔,十分爽快,且耳羽部分远较另两种色深浓重。
        
但是问题来了,鸟类的小覆羽往往会被胁部羽毛所遮盖,没有办法看清,而且冬季三种鹀的体色也都呈现出灰色调,如果不经常观察,很难分辨。这个时候我想只能借助一些其他非色彩的特征了。不论是什么亚种的芦鹀的上下喙峰都是具有一定弧度的(pyrrhuloideszaidamensis明显呈球状,其他则相对平缓得多),这样就可以与平直喙峰的鹀们加以区分。当然,这种弧度的圆滑程度还是需要多看来寻找感觉的,这里提供图片仅仅做以参考,因为任何五中都有个体差异,不能每一只都满足保守的检索特征。
        
从整体颜色上来说苇鹀上体偏灰,芦鹀偏红,红颈苇鹀下背及腰部偏红。
        
从越冬分布来看,三种鹀在华东地区更加偏好海边的芦苇丛,冬天的芦花是它们的食物来源之一,但可能是由于识别能力的欠缺导致红颈苇鹀被记录到的数量不高。
        
三种苇丛鹀的叫声我只听过苇鹀的,完全不同于之前介绍的非苇丛鹀那样短促尖细的,而是稍带转弯的沙哑声。

左起依次为芦鹀(东部越冬亚种)、芦鹀(西部的亚种,喙明显成球形)、红颈苇鹀,均为雄鸟繁殖羽




栗鹀
    
栗鹀貌似是我最早见过的鹀了,说来惭愧,小时候在鸟市看到这个鸟跟芙蓉关在一起,叫得也水灵,以为是芙蓉的变种。结果店主告诉我这叫大红袍”——这个俗名倒是挺达意,繁殖羽的雄栗鹀就是披着一身红衣的,下体明黄肯定就不会认错啦!非繁殖季雄鸟的原本栗红色的上体羽毛会有淡色边缘。雌鸟嘛,主要还是留意栗红色的腰和带有纵纹的胸部和两胁的稀疏纵纹。
    
栗鹀在华东地区有部分沿海迁徙,途径一些林地会做停留,野外栗鹀我只见过两次,一次就是在南汇的那片厕所林,此外还有一次是浙东北的山区。鸣叫声较灰头鹀高,鸣唱却感觉有些小声小气,如同流水潺潺。
    
春季迁徙季节相对于秋季更容易见到,5月左右非常适合去海边的林带寻找。
雄性繁殖羽


黄胸鹀

  在我看来,黄胸鹀算是在东部地区色彩最漂亮的鹀了。繁殖羽的雄鸟不用说,一张黑脸加上黄肚子栗胸带,相信见过的肯定会过目不忘。肩部的大块白斑在飞行时显得更为醒目,通过这个特点来识别的雄鸟最为准确。雌性相对暗淡,下体由喉部起至尾下均为黄色底,没有明显颜色过渡和分界,仅胁部具有些许纵纹,没有胸带。
    
黄胸鹀当年的数量非常大,又有集群迁徙、喜欢栖息于高密度大面积植被(稻田、芦苇)的特点,致使非常容易被人抓捕。在华东南地区,相信它的禾花雀这个俗名为更多人所知,因为这个名字,我们现在想见到黄胸鹀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因为中医的偏方、因为它美妙的歌喉,每年都有大量的黄胸鹀被捕捉,运往南方的市场用于食用,运往北方市场用于饲养,不得不说对于它的种群来说是个悲哀。
雄性繁殖羽


三道眉草鹀
    
头部色彩明快的鹀,熊鸟的眉纹、颊纹和喉部白色,间隔着深色宽阔贯眼纹和髭纹。雌鸟白色部分稍显皮黄,深色部分色浅,纹路细弱。栗黄色胸部开始至下体逐渐变淡,与喉部白色明显分界。腰羽棕色。
    
繁殖前期,三道眉草鹀喜欢站在电线、树梢等暴露处鸣唱,十分容易发现。

雄性


硫磺鹀
    
黄绿纯色脑袋的鹀,雄鸟具有狭细的白色眼圈,由喉部始下体除胁部具纵纹外几乎黄白纯色,二道白色翼斑非常显眼,腰部纯黄绿色,雌鸟相对色泽灰暗。
    
硫磺鹀在日本繁殖,因此从越冬地出发后沿近海岛屿迁徙,除了江浙、福建的沿海地区和岛屿外,香港也有过不止一次记录。

雄性



以上介绍的种类都是体色明快特征明显的鹀,相对而言都比较容易辨认。而最多次让我迷惑和误认的,就是接下来的压轴,我们最常见的鹀种——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 )。的确,我们平时的观察经验和记录中心的记录都可以映证这是一种在合适季节非常容易见到的鸟,不仅分布广泛,它能适应的环境也非常丰富,从湿地的苇从灌草,到山地丘陵,到城市公园,几乎哪里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但是正是这一种特征不是特别鲜明的鹀让我们经常在辨识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常常有很多经常看鸟的童鞋在描述灰头鹀的时候都抓不住重点,特别是对于雌鸟和非繁殖羽的雄鸟,通常都是灰不溜秋的一张脸,眉纹颊纹都有,但都不黄不白,头顶褐色为主,指名亚种有不明显的顶纹。我也如此,所以,只能说,你在对其他鹀种有十分的了解之后,自然用排除法是最方便可行的了。但也不是说灰头鹀有多难认,只要看多了自然有感觉。
        
灰头鹀名谓灰头,但其实各亚种的头部灰度都有所不一,我觉得到是它的英文名“Black faced bunting”来的更为贴切。它的3个亚种在江浙地区都有越冬,其中日本亚种(E. s. personata)在海边相对比较容易见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种颜色组合,变化多端,会有混淆。
       
那么我们一步一步来,从特征明了的雄鸟开始:指名亚种(E. s. spodocephala)头灰,喉无黄色,腹白沾黄;西北亚种(E. s. sordida)头与胸橄榄绿色,喉无黄色,腹黄色;日本亚种(E. s. personata)头上绿色显著,喉、胸黄色,具有黄色细眉纹。各亚种的雌性脸部特征复杂,其中指名亚种的具灰褐色顶纹,与偏棕褐色的侧冠纹向区别;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料,西北亚种(E. s. sordida)和日本亚种(E. s. personata)的雌鸟我也没有办法区分,希望有资料的童鞋加以补充和指点。
指名亚种(E. s. spodocephala)雄



鹀类检索表(参自浙江鸟类志),尚有缺漏(缺苇鹀和硫磺鹀)和不足之处,仅供参考
 

下嘴底缘稍曲向上,上下嘴的嘴缘互相紧接————————
下嘴底缘甚曲,上下嘴的嘴缘部分形成间隙————————


   1.
最外侧尾羽有显著白斑................................................................2
      
最外侧尾羽无白斑,或具不显著白斑;体侧具纵纹......................栗鹀
  2.
体侧具黑色纵纹,或则与腹异色....................................................3
      
体侧无黑色纵纹,而与腹部同色...................................................13
  3.
下体无黄色.....................................................................................4
      
下体多少有些黄色........................................................................11
  4.
胸部具显著纵纹.............................................................................5
      
胸部不具纵纹................................................................................9
  5.
眉纹黄色.........................................................................................黄眉鹀
     
眉纹存在时,不呈黄色....................................................................6
  6.
耳羽褐色........................................................................................田鹀 
     
耳羽栗色.........................................................................................7
  7.
喉黄栗色........................................................................................小鹀
      
喉近白色........................................................................................8
   8.
胸栗,形成横带状...........................................................................栗耳鹀
       
胸无栗色.......................................................................................芦鹀()
   9.
眉纹白色........................................................................................白眉鹀
      
不具眉纹........................................................................................10
10.
翅上小覆羽栗色............................................................................芦鹀()
      
翅上小覆羽暗褐色,后颈有棕领...................................................红颈苇鹀()
11.
腰呈栗色........................................................................................黄胸鹀
      
腰非栗色........................................................................................12
12.
头顶绿灰色,羽干纹不著;背部红褐具黑纹,喉苍灰,颏基黑........灰头鹀()
      
头顶黑色();或红褐色,而具黑色条纹()................................黄喉鹀
13.
头顶棕黄,而有栗色纵纹;喉乳黄色..............................................红颈苇鹀()
      
头顶栗色;喉白,或微沾灰;胸具栗色横带.....................................三道眉草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