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认识到,褐耳鹰在冠头岭绝不是罕见的鸟种,相反,褐耳鹰很可能是日本松雀鹰之后,最多的一种“小鹰”。相比之下,松雀鹰的个体数虽然也不少,但总有些个体让人怀疑在冠头岭溜达了很久;日本松雀鹰是绝对的主力,但也就比褐耳鹰多一倍而已。这样的比例也与泰国中部的观测结果更加接近:在中国西南到中南半岛这条路线上,褐耳鹰这个平时很少被提及的物种,很可能是仅次于日本松雀鹰、赤腹鹰,排名第三多的鹰属猛禽。

泰国中部的记录,截取自 The flyway foundation (2017)


小鹰中的四不像

相对于特征明显的成鸟,褐耳鹰的幼鸟绝对算是难认的猛禽,而冠头岭绝对是全国小鹰识别的地狱模式:苍鹰,雀鹰,赤腹鹰,日本松雀鹰,褐耳鹰,凤头鹰,松雀鹰,全国所有的7种鹰属猛禽在这里都能见到。我还记得我在冠头岭第一只褐耳鹰幼鸟怎么看的:拍下来的一堆小鹰中,有几个怎么看谁都不像的个体,在多方讨论后,确认是褐耳鹰幼鸟。

随着存储卡里糊片,记录照,阅后即删的照片越来越多,关于褐耳鹰的画像也逐渐清晰起来。虽然大家时常还会对着少数特别难认的个体犯晕,但典型的褐耳鹰幼鸟已经可以比较清晰的描绘:

躯干:日松(左)的躯干好像一个火腿肠,而褐耳鹰(右)则是经常能看出来明显的纺锤形。松雀鹰(中,以及凤头鹰)则介于中间。在此我们假设苍鹰和雀鹰容易与其他几种小鹰区分,而凤头鹰也算是特征明显,后面就不加入讨论了

尾部的区别,是拍照后比较重要的识别特征。日松(左)的尾羽深色横斑比浅色横斑要明显窄一些,最外侧一对尾羽的横斑则非常细。褐耳鹰(中)类似日松,但是最外侧尾羽的横斑似乎,通常,要宽一点点。松雀鹰(右)则深浅横斑的宽度差不多,而且最外侧尾羽的横斑通常也粗很多。

很多人都知道,喉中线是日松和松雀鹰的一个比较稳定的区别。但是加入了褐耳鹰这个变量之后呢?据我们观察,褐耳鹰(上排三个)的喉中线变化较大,通常比日松(左下)要粗一些,但是也有喉中线有断裂或者非常浅、细的情况比如右上。而松雀鹰(右下)则通常很稳定的要粗很多。

另一个比较稳定的区别是飞羽的横斑(感谢越冬同学指出)。日松(左)一如既往的,翼下的横板非常细,而松雀鹰(右)则横斑很粗并且神色明显。相对之下,褐耳鹰(中)又成功的构成了连续谱中的中间态:褐耳鹰飞羽的横斑颜色较浅,没有松雀鹰粗,并且经常显得很不连续,甚至比如在内侧几根初级飞羽的最根部几乎消失了。这可能是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最稳定的区别办法了。同时,褐耳鹰翼下覆羽的斑点通常也比较淡且少,但这个变化实在太多,松雀鹰也有翼下覆羽非常淡的个体,所以我们认为不是特别靠谱的识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