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省事基本网购整箱囤,先看熟悉的靠谱品牌,再对比抽数价格比,挑便宜的下手。

毕竟纸巾平均价格不贵,没到需要货比三家的程度,且凭我贫弱的计算水平,也只允许我做到这一步了。我寻思正常人应该都跟我差不多?

偏偏就是这种朴素的决策方式,成了当下我买到XS码的原因!

难道只能怪买纸的我没看清楚吗?不,我确信自己只是不知情,并没有做错。

问题出在谁身上,咱们慢慢展开来说。

要讨论抽纸纸巾码数这件事情哪方面出了问题,首先需要明白的是:纸巾码数计量的是什么?

把你手边的纸巾包装翻到背面就可以看到,它计量的不是一包纸的体积,而是每张纸巾的长宽,也就是面积。

其次,是否所有纸巾品牌都有设置多个码数?

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小品牌只做一个尺寸的纸巾,没必要设码数。但几乎所有知名大品牌,都搞了多码数这套

那么,纸巾码数的标准究竟是由谁定的?这玩意儿有统一的标准吗?

最开始时我下意识的想法是,纸巾码数应当是由市监局或者任何国家有关部门或协会直接规定的,很可能只是因为我错过了某条新闻,跟大家有了信息差,才导致现在我误买到了这小小XS码。

但我错了。

目前,与纸巾直接相关的国家标准应该只有执行标准 GB/T 20808-2022和卫生标准GB15979。

后者暂不提,前者确实有与纸巾产品的分类方式、标识与包装要求相关的规定,但仅明确要求产品标注实际长、宽尺寸,并未规定或鼓励企业使用S/M/L等码数标识。

所以说,纸巾码数完全是由市场自发形成、商家自发创造出来的,根本没有统一标准,各品牌的码数基本上爱怎么定就怎么定。

那不直接乱套了?

我一查一对比,发现还真是!

为了让大家也更直观地感受我当时的震撼,我做了个表格给大家参考参考:

这下看明白了吧?这些码完完全全就不是一码子事儿!

同一个码不同品牌之间相差甚至可以达到11000mm²——跟一张百元纸币差不多大!

不同品牌L码差别这么大!

同品牌不同码数间的差距也完全不一样,某品牌S码和M码之间仅差1100mm²——就跟我的鼠标左键差不多,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非得多做一个码数。

同品牌的3种不同码数,猜猜哪个是S吧

参照表格跨行列对比,你还能发现某些品牌的L码,甚至比其他品牌的M码还小!

卧槽,全是文字游戏,全是信息差。

而且不知道是为了跟其他品牌卷出点差异化,还是为了更方便“偷”我的纸,有些品牌还会前后加码,XS码、XL码——衣服该有啥码就有啥码。

不只前后加码,有些品牌还会码上加码“码骑码”,搞出来一些“M plus”、“加大M码”、“真L码”、“mini码”等等让人晕头转向的码,再这么下去,搞出来“M pro max至尊豪华青春版”也不足为奇。

从各品牌网店的码数配置上,我还有另一个发现:很多品牌确实有做多个尺寸的抽纸,但它们并没有像表格里的几家品牌一样,明确划分并标注出S/M/L等码数,不过主推产品还是会带上M码的标注,且必定在M码前面写上“加大”、“加厚”、“加长”以示区分。

但实际上这些“M plus”根本没有意义,因为他们的plus都未必有其他品牌常规M码大(安卓抽纸这一块)。

我们可以得出的简单结论是:M码(纸张面积300cm²左右)就是当下抽纸行业的默认码数,其他码数都是品牌出于各种目的硬给添上的。

另外,部分品牌还会做一些支线,这些支线的码,有时候又踏马的跟它原本的码不一样了!

码码看似相同,码码却又不同,区区纸巾的码数,难道真有必要做到这个地步吗?

不得不怀疑,这些纸巾品牌都在默认绝大多数消费者根本就不会去看码数,即便看了也不会去深究码数对应的尺寸,于是越做越复杂,消费者就越懒得去看。

所以我会买到XS码的纸,根本就不赖我,都怪秦始皇当时没有统一抽纸的度量衡!(bushi

现在你要买到价格合适的纸,光是知道纸巾有码数还不够,还得知道各纸巾品牌的码数标准都不一样,而且最好全都记清楚看明白才行。

近期买来对比的纸巾全家福(顶视图)

另经我这几天的观察与研究,我发现码数还仅仅只是纸巾品牌花里胡哨玩法中的小小一环。

纸巾全家福(正视图),横看成岭侧成峰

这又让我好奇了,这些年我的马虎眼,究竟让我被纸巾商家“骗”了多少纸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