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图算出商家偷了我多少纸巾


我觉得我应该先说明白:商家明明给不同码数的纸巾进行了相应的定价,为什么我还会觉得商家在通过添加码数“偷”或者“骗”我的纸巾?

我是这样想的:(以下灰色斜字为碎碎念,可忽略)

过去,我用着正常码数的纸巾,把两张纸合一最多可以叠三次擦三下PP。后来,我贪便宜没看码数直接就买了XS码纸巾,把两张纸合一只能叠两次擦两下PP,我用纸的速度显然快于过去,但我很可能很难察觉到这微小的差别,所以我会更快复购。接下来,只要我还没发现自己买的是XS码,我就会接着贪便宜买它,然后又快速复购。只要商家把XS码的纸巾价格定得稍贵那么几毛几分的,长期下去我必吃大亏。

所以,我的纸大抵是被“偷”了(听懂掌声)。

其实我是愿意从善意角度出发,去解读纸巾品牌行为的。

为什么他们要搞出这么多码数?最容易得出的解释就是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需求。可能就有人拿L码纸来擦稀的,M码纸来擦干的。

Browns' Mike Ford Wipes Ass With Terrible Towel After Win Over Steelers

但场景需求真的无法说服我,现在市面上已有湿纸巾、厨房用纸、便携小包纸巾等等不同功能的纸巾,可以用来满足不同需求,理论上已减轻了普通抽纸的泛用负担,真的还需要这么多尺码再做细分吗?

我不理解,所以我更愿意把这种划分码数的做法归到消费心理学这一块。

记得大学上市场营销课的时候,我听老师说过一个经典断言:消费者都是懒人

而懒人是不会在每次花钱时都用大量时间去做计算题的。

于是你会看到很多商家在出各种复杂的数学题给读者,为的就是把你整得迷迷糊糊最后还以为自己捡了大便宜。

比如经典外卖优惠,本来就是发个券打个折就完事儿了,非要你去买券,券还有时效,买完券你还得去膨胀,膨胀完你还得凑满减,一顿操作最后发现自己这个月不知道怎么还是花超了饮食预算。

我确实怀疑,为了给大家的购买决策上干扰,纸巾品牌也都在创造越来越复杂的数学题。

如果我不说,我猜很多像我一样的懒人可能都没怎么在意,现在纸巾的抽数和层数也有“满足不同使用需求”的操作。

光是抽纸这一块,从80抽-200抽,每个整十位抽数就都有对应的产品可购买。

还有层数,目前每抽2层到5层都有。

于是层层叠加,你在买纸的时候,就会被迫面临像这样的数学题:A品牌一箱20包每包90抽每抽4层的M码纸巾卖30元,B品牌一箱15包每包110抽每抽3层的L码纸巾卖28元,问:我买哪个更划算?

别急,我这儿还有实操题。以下是我在同一纸巾品牌旗舰店实际购买的不同规格抽纸,其中部分参与折扣活动,每抽层数相同,其他参数见图,问:这里面哪一箱买得最亏?

此时,很多同学已经放弃了思考,正中商家下怀。

而我也不打算公布答案,权当给你留个记性!(其实是自己也放弃思考了)

Pointing GIFs | Tenor

这我还没说完呢。

纸巾的用料关乎韧性和吸水性,不同品牌纸巾的厚薄不一,印花工艺相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定价和消费判断。

此外,有时还有IP联名溢价需要你考虑。

你就算吧,根本就算不明白。

就算真给你小子算明白了,还有障眼法等着你。

比如有些商家在做购物软件宣传图的时候,故意用张数取代抽数混淆视听,让你以为赚了大便宜。结果到货才发现,说好的400张,实际只有100抽供使用。

商家说:“400张我也妹说错呀”。怪谁?只能怪自己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