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俞小鲁一直在寻找技艺高超的琵琶制作师。听说上海民族乐器厂的高占春是制琵琶的高手,他委托上海的姑表兄帮助联系。1984年春,他带上螃蟹、虾干等宁波特产,前去拜师。

  “高师傅,我们宁波地方小,做琴也不规范,我想在您手下学艺。”高占春让他先刨个面板看看。俞小鲁做好后,高占春横竖一看说:“你会做,为何来我这里学?”俞小鲁说,是想学正规的做法,只要师傅能收,我吃住自理。

  高占春还是拒绝了。幸好,师母是宁波人,老乡情结成了他的一根稻草,师母好说歹说,师傅总算点了头。此后,他每年抽出一两个月时间往上海跑,坚持了14年,每次都吃住在作坊里,终于掌握了正规的制作方法。

  做出第一把琵琶时,他内心充满了喜悦,拿给一位内行人看,没有得到怎样的评价,那人却提出要买琴。俞小鲁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他:“我这是刚开始,以后会做出最好的琵琶。”对方“哼”了一声,摇摇头,没说话。这轻蔑的“哼”声,俞小鲁记在心头。

  别人采用现代工艺做琴,既快又节约成本,俞小鲁却固守传统,从备料、刮面,到铣边、划线、打孔、掏堂、打坯、挖槽、做头、上胶、做相、镶骨、做品、上漆、打磨等73道工序,样样手工打造。别人黏合面板,考虑成本,用化学胶,俞小鲁使用传统的鱼胶。琴头的“五蝠捧寿”,他选用上好的牛骨,自己设计图案,一刀刀雕刻出来。

  2005年,全国第二届高档民族乐器制作大赛(第一届未设琵琶项目)在北京举行,俞小鲁送三把琵琶参赛,他师傅也送了作品。评选时,组委会将每把琴贴上编号,不标姓名,由三位国家一级演奏家弹奏,三名评委隔着帘子倾听,程序严谨,竞争激烈。

  大赛设两个金奖,俞小鲁的三把琴分获金银铜奖,同获三个奖项的只有他一人。颁奖前,气氛热烈,唯独不见师傅的身影,他急忙打电话。师傅说:“我已经在火车站了,我没有奖。”俞小鲁日后携妻去看望师傅,一见面,他说:“你不要叫我师傅了,你做得比我好。”

  获此荣誉,在宁波乃至浙江省历史上还是首次。有人说俞小鲁技术高超,也有人说他运气好,若是再能获一次奖,那才是真本事。

  三个春秋过去,全国第三届高档民族乐器制作大赛举行,有40多家单位参赛,大赛设七个金奖,许多单位就是冲金奖来的。俞小鲁这次带去五把琴,各有特点。对很多单位来讲,能拿一个奖就不错了。最后,俞小鲁获得三个金奖、两个银奖。颁奖前夜,组委会秘书长给俞小鲁打电话,询问他年龄,俞小鲁一头雾水。得知他65岁,秘书长说:“太好了,65岁以上可评终身成就奖。”颁奖时,秘书长握着俞小鲁的手说:“您是唯一一位还在做琴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大赛评委、中央音乐学院杨青教授,在颁奖会上评价道:“我不知道这位师傅是从哪里来的,更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一看就知道他特别用心,用五种不同的檀木制作五把琴,每把音色、堂松、脆亮、尖爆齐全,而且张力大,穿透力强,余音长,没有人敢这样做。他做的琴头含义深厚,‘五蝠捧寿’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美观大气。”

  有一把用小叶紫檀制作的琵琶,黝黑的色泽下,透出海水翻滚的波浪纹,木纹条理显现的图案,恰似须发飘然,下面是两只眼睛,正中是嘴,底下是激越的海水,纹路繁复有序,酷似蛟龙出水,活灵活现。大赛规定,过95分才能获金奖,俞小鲁这把琴得了99.97的最高分。事后,有人想出高价买走这把琴,他没有动心。

  一路走来,既有风光,也有挫折。所受的苦,只有他自己能品咂出来。有一次,搬木料,一不小心,俞小鲁两个指头被压在下面,落下残疾。另一个指头也在做活时受了伤,愈合后,指甲明显干瘪卷曲。他说:“我之所以喜欢做琵琶,是因为它被称为乐器之王。从弹奏《十面埋伏》就能看出,只用十个指头弹,但足以抵得过千军万马,气势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