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可想而知,当雍正帝推行一体纳粮当差的政策时,会遇到多么巨大的阻力:



《雍正王朝》中有一位优秀的大清官、大学者——李绂。雍正帝也十分倾佩李绂的学识、人品,把他从一个门客一路提拔到直隶总督的位置,可谓是皇恩浩荡。在科场舞弊案中,他冲破重重阻力挺身而出匡扶正义,是一个典型的上报君恩下惠黎民的“青天大老爷”形象。然而对雍正帝的“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的政策,他是什么反应呢?反对。激烈的反对。带头激烈的反对。




好一个“读书人”好一个“诤臣”,多么大义凛然多么铁骨铮铮。我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一文中就分析过,道德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而李绂的道德观毫无疑问是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观,是站在自身阶级利益立场出发的——什么?让我们斯文人跟那群泥腿子一样纳粮当差?这让读书人颜面扫地啊,这让我们圣人门生何以为人啊,这是不道德的啊,这是要批判一番的啊。什么读书人,说到底就是四个字——特权阶级!看明白了吧,知道为什么雍正这么难了吧,因为他反的不是腐,而是要削了特权阶级的特权!

 

这部剧拍得好啊,李绂这个形象设计得好啊。前面用大量篇幅描述李绂怎样正直、怎样公正无私、怎样大义凛然,就是为了来后面这个反转,让他与雍正的矛盾势同水火不可调和,最后罢官回家。

 

贪官能怎样,清官又如何。清官,说到底,也是特权阶级。能拍到这种程度,这部剧的思想高度基本就睥睨一切了。能想到这一层面,基本分析其他的影视作品也都是轻车熟路了。

 

毫无疑问,雍正的新政损了特权阶层的牙眼,那么老百姓呢?剧里专门有一幕交代,河南试行新政一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特权阶级的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取舍,所以说很多问题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而就“一体纳粮”这个政策来说,其远大的意义远不止提高民生而已。

 

通读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不难发现,中国封建朝代总会进入这样的毅♂种循环:“土地兼并一一土地危机一一农民起义一一战争消灭大量人口、出现大量荒地——土地所有权的调整( 再分配) 一一安抚流民、开垦荒地——劝课农桑、发展经济、休养生息一一恢复和繁荣一一土地兼并”。是不是有点眼熟?这不就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嘛:“繁荣——危机——萧条——复苏——繁荣”。

 

历史课本告诉我们: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着互相对立、彼此消长的两种土地所有制: 一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包含地主阶级的国有土地制) , 一是农民小块土地所有制。前者占支配地位, 后者为其补充。这样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质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基本特点是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小农经济具有其抗风险能力差的特点,普通农户家庭一旦遇到水旱蝗灾、年景歉收或是婚丧嫁娶、疾病,就不得不以土地作为抵押,从地主乡绅那里获取高利贷。

 

然而就像马克思和无数学者所证明的那样,历来资本的边际收益要高于劳动的边际收益,因此这就注定了在许多情况下,农民辛苦劳作所取得的收益是无法偿还高利贷的利息的。这样就在利息的“驴打滚”中恶性循环,直至将被抵押的土地偿还给地主,成为佃农,更惨一点的,就是流民。万历年间一份奏折指出:“或因水旱饥荒,及粮差繁并,或被势要相侵,及钱债驱迫,不得已将起科腴田,减其价直,典卖……”。相关的文学作品可以参考《白毛女》和茅盾先生的《春种》《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