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地主对奴仆的人身压迫极其严重,杀害拷打奸淫都是家常便饭,奴仆起义是天经地义的,入关的清军完全站在明地主一边,也大肆捕杀奴仆起义者,汉地的奴隶制残余整体废除,要感谢雍正皇帝。雍正元年(1723)四月,甫一登极的雍正帝就宣布山陕乐户削除贱籍转为良民;九月,解除浙江绍兴惰民贱籍;雍正五年,安徽伴当、世仆开豁为良;雍正七年,宣布疍户与齐民平等;雍正八年,江苏常熟、昭文二县的丐户开豁为良。这些措施消灭了中国发达地区奴隶制的最后残余,可谓功德无量。纵观中国历史,那些“开明君主”、那些“千古一帝”们,雍正帝绝对有资格与他们平起平坐。

 


但是,有背叛阶级利益之个人,无背叛阶级利益之阶级。终于,雍正十三年:天亮了。

 

雍正去世,我们“光荣伟大正确”的乾隆爷即位。连年号都还没来得及改,这位大救星就下令把雍正十二年以前各省亏空积欠钱粮等一并豁免,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个困扰官员们多年的棘手问题。

 

很快的,乾隆爷就下诏“一切杂色徭役,则绅衿例应优免”,恢复了士绅们的全部特权,并且还给予特别优待。于是“积弊”尽扫,士人们又可以扬眉吐气了,而由他们所主导的社会舆论自然也忘不了要激浊扬清,歌颂英主,鞭笞暴君一番!

 

得罪了官僚群体,注定你的政策会“人一走,茶就凉”,纵观中国历史,真正能凭借帝王集权一己之力压制官僚群体的,也就秦始皇、明太祖这些掰着手指头能数出来的(借力宦官集团、外戚集团的不算),还是那句话,整个封建社会皇帝只不过是 一个形式意义上的“天下共主”,而地主阶级是国家真正的主人。

 


相比而言,乾隆爷的形象要比他父亲好很多,毕竟雍正太卷了,天天批折子有啥意思?下江南才是皇帝应该做的,没有精彩的八卦和代入感,谁看啊。也拜近年来火爆的清宫剧所赐,乾隆多半是一个聪慧、慈祥、和稀泥、风流倜傥的帝王形象,生活爱好普遍,没事了玩弄一下琴棋书画啊,吟两句诗啊,跟大明湖畔的文艺工作者闹一点绯闻啊,看着纪晓岚跟和珅搞CP装装糊涂啊,正好迎合了雍正朝高压之后平民百姓们的发泄口与审美观。

 

我们认可乾隆对于开疆扩土、祖国统一的贡献,也绝不认为他是一个“昏君”。但是他的历史局限性是明显的,没有了雍正官绅一体纳粮、抑制土地兼并等政策,大清朝然而终究还是在封建王朝周期律上一路油门踩到死。

 

雍正继位之处,大清国国库存银七百万两;雍正逝世之时,国库存银达五千万两。终其一生,雍正都是在殚精竭虑地用尽各种方法去改善税收的体制、提高官僚系统的效率、开源节流、加强国力。虽然因此落得个怨声载道,但雍正给大清国留下了一个相对清廉、高效的税收和行政体系。所以说,要找爹就找个雍正这样的,当儿子就当乾隆这样的。

 

而乾隆爷给儿子嘉庆留下什么了呢?一个被掏空了的大清国。嘉庆元年正月,爆发了席卷五省的白莲教大起义。而对于这场起义的原因,即使是嘉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是“胥役多方勒索”“民怨沸腾”所致。这场起义持续9年,民生涂炭,大清国也国运渐渐衰落。鸦片战争(1840),此时距乾隆去世(1799)不过四十年。

 


所有帝王古装戏中,其思想深度没有一部能超越《雍正王朝》。它想表达的意思也绝不仅仅谈论历史这样简单。电视剧的主题曲:

 

数英雄 论成败

古今谁能说明白

千秋功罪任评说

海雨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

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

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

轻生死 重兴衰

百年一梦多慷慨

九州方圆在民心

斩断情丝不萦怀

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

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要是以为“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是在说雍正帝,那未免太小看这部戏的格局了。这部剧中的雍正相比于真实历史,是一个全面拔高的形象。导演和编剧用了大量暗示性、隐喻性的剧情、台词,并给雍正的思想增加了明显的现代性光辉,背后指的是哪一位人物,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了。就连他们背负的骂名也很相似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