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17-12/21/content_1088503.htm?div=-1

1.jpg

翠鸟

2.jpg

白胸苦恶鸟

    200多年前,英国乡村牧师吉尔伯特·怀特,对伦敦附近的一个偏僻小村进行了细致的自然观察,后来出版了一本书——此即无论在博物学领域还是在英国文学史上均大放异彩的《赛尔伯恩博物志》。


    怀特以此书流芳后世,并被称为现代观鸟第一人;而塞尔伯恩,也由此成了全世界自然爱好者心中的圣地。由此看来,哪怕是对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若能花较长时间关注它的自然生态,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现在,请你来猜一猜:如果对宁波城区的一个湖,进行持续的鸟类观察,那么一年下来可以看到多少种鸟呢?


    记者 张海华 文/摄


    始于惊喜的四季鸟类调查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让我决定对位于慈城新城的中心湖进行为期一年的鸟类调查。这个湖是前几年开挖的人工湖,面积为26.9公顷,约为3个月湖那么大,其周边为城市社区与学校。2016年12月,我和妻子受人之托,要在湖畔搞一次亲子观鸟活动。此前,我从未去过这个地方,因此决定先去那里考察一下情况。


    没想到,那里的环境之佳出乎我的意料:湖的面积比我想象中还要大,临水植被较好,很不错的湿地感觉。山雀欢鸣,白鹭轻飞,小(音同“辟梯”)、黑水鸡等水鸟在湖面上游弋。那天我站在湖心堤上,居然还看到了两只白骨顶——这可是通常在海边才容易见到的冬候鸟啊,怎么会出现在城区的湖中?


    随后举行的观鸟活动给了我们更大的惊喜。那天上午,我带着孩子们共看到15种鸟,其中包括蚁鴷(音同“列”)与黑颈这两种相当少见的鸟儿。蚁鴷,是一种习性奇特的啄木鸟,它并不是在树上啄洞觅食,而是喜欢在地面上寻找蚂蚁。它的舌头很长,具钩端及黏液,可伸入蚁巢中取食。我拍鸟12年,也是才第三次见到这种鸟。黑颈,宁波不常见的冬候鸟,通常在海边的湿地才有望一见。它的习性跟常见的小一样,喜欢潜水捕鱼。


    这些“意外之喜”让我“突发奇想”:如果定点关注这个湖的四季鸟类分布状况,结果会如何?在正式调查之前,我曾跟妻子预言:一年内可以看到60种左右的鸟。


    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春夏秋冬转眼完成了一个轮回。中心湖离我家不远,只需约15分钟车程。在这一年中,我利用节假日及清晨、傍晚等闲暇时间,去那里近50次,几乎每周都去一次。这是我第一次针对一个地方进行有计划的鸟类监测。每次去,我都做好当日所见鸟种记录,发现最少也能见到10种鸟,最多可达25种左右。


    一个湖与六十三种鸟


    统计结果完全证实了我的预言:截至2017年12月12日,中心湖有确切记录的鸟至少有63种!


    我整理出了过去一年中所观察到的中心湖鸟类详细名录,发现这63种鸟涉及29个科。作为参照:宁波野生鸟类总共400多种,涉及60多个科。可见,这个城中湖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鸟儿来逗留。


    若按科来分,则在中心湖以鹭科鸟类为最多,共8种:白鹭、中白鹭、牛背鹭、池鹭、夜鹭、黄斑苇鳽(音同“间”,也有说应读作“研”)、黑苇鳽、栗苇鳽。这些鹭鸟的羽色则有白、黑、灰、黄、红5种,故不妨称之为“五色鹭”。它们有的是留鸟,有的是夏候鸟,也有的是迁徙路过的旅鸟。其中,黑苇鳽与栗苇鳽属于本地罕见夏候鸟,它们居然在城区湖泊中繁殖,特别让我惊喜。


    其次,鸫科鸟类有7种:乌鸫、白腹鸫、斑鸫、红尾鸫、北红尾鸲、红胁蓝尾鸲、东亚石 (音同“及”);莺科6种:黄眉柳莺、黄腰柳莺、极北柳莺、褐柳莺、远东树莺、东方大苇莺。另外,还有雀科、鹎科、隼科、戴胜科、伯劳科、科、秧鸡科等科的鸟类。


    若按照常见程度,则小、白鹭、黑水鸡、珠颈斑鸠、白头鹎、棕背伯劳等鸟儿属于几乎每次去都能看到的鸟儿;而以下几种鸟,我在过去的一年中均只见到过一次:赤膀鸭、斑鱼狗、远东树莺、红隼、黑鹎、长嘴剑鸻(音同“横”)等。


    鸟类的多寡,可以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直观参照物。在中心湖有记录的鸟儿,湿地鸟类较多是一大特色。如果仔细分析这63种鸟的出现概率与数量,则可以得出结论:中心湖初步具备了以湿地生态为特征的良好的生物多样性,但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的高要求还是有明显距离。


    从我十余年的野外观鸟经验来看,多数鸟儿对环境并不十分挑剔,只要给它们保留或营造适合的生存环境,就可以吸引它们过来安家落户,或让鸟儿在迁徙途中得到良好的休息之地。就此而言,慈城新城的中心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可供分析的案例。


    争取人与鸟的共赢


    大家或许不知道,就建设的初衷而言,中心湖最重要的价值并不是“景观湖”,它实际上属于“海绵城市”设计中的一个蓄水排涝湖,起到调节水位、利用湿地条件净化地表水等作用。因此,这个湖的绿地景观设计比较接近自然,沿湖种了许多芦苇、再力花、黄菖蒲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群落给鸟类提供了较好的栖居、觅食场所。


    而湖心堤旁那片四面环水的岛状芦苇荡,对鸟类来说更有诱惑力。这片芦苇离岸最近处有二三十米,有效隔绝了人为干扰。因此,尽管它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持续观察表明,它已经成了鸟类乐园。上文说到的“五色鹭”,主要是在这片芦苇荡中栖息、繁殖。此外、翠鸟、东方大苇莺、小、黑水鸡、中华攀雀等鸟儿也喜欢光顾那里。由此可见,事实上鸟儿对人类的“要求”并不高,区区一个巴掌大的芦苇荡,就可以为它们营造一个家园。


    但中心湖的“软肋”也是很明显的。说真的,我认为,这个湖的生态环境若能进一步改善,则一年内记录到的鸟类则一定不止63种,70种,乃至80种以上都是有可能的。


    “软肋”之一,是沿湖植被的纵深不够,而且作为新开挖的人工湖,植被还比较“年轻”,因此沿湖绿地未能形成大面积的、层次较好的由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混搭”而成的接近自然状态的群落,对野生植物的宽容度不高,因此整个绿地系统总体显得比较单一,而且过于敞亮,这或许符合人们对于现代公园的审美观,但不大适合鸟类、昆虫等生物的栖息、隐蔽与觅食。


    “软肋”之二,是整个湖太“干净”。这里的“干净”的意思,就是一览无余,岸边缺少临水的树林,水面缺少浮水植物。以中心湖所处的位置与水域面积,照理说,秋冬时节湖面有小群的野鸭栖息是完全可能的,但很遗憾,我每次去都用望远镜仔细搜索湖面,居然在一年内仅仅看到一只赤膀鸭(而且我亲眼见到它马上飞走了)。这说明,中心湖对生性敏感警觉的野鸭等水鸟来说,还是不够安全,且食物不够。


    “软肋”之三,是水面保洁太“勤快”。最近几个月,工人每天驾船在湖面上来回巡视,连落叶等物都被打捞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来,天空飞过的野鸭等鸟儿想下来歇息都不敢了。


    所以,尽管在中心湖有分布记录的鸟从种类上来说不算少,但有约一半的鸟种,实际上出现的个体数量极少,甚至只有一两只,而且逗留时间很短,如果不是我有多年的观鸟经验,很容易就将其忽略了。


    以上所说的3个“软肋”,或许有不少人会不以为然。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习惯性地为自己的眼前利益考虑得多了一点,而为鸟类、昆虫、野花等动植物的福祉考虑太少。殊不知,只要多给大自然一点空间,我们得到的回报反而会更多。


    如果有那么一天,当鸟儿“赢”了的时候,实际上才真的是我们人类赢了。共赢,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因为我们原本就是一个亲密无间的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