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0-05/24/content_1222867.htm?div=-1

1.jpg

《航海与旅行丛书》中有关宁波的地图


2.jpg

《中国新地图集》中的宁波府


3.jpg

《西儒耳目资》中“宁”字注音


    徐春伟


    近年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Liampo这个宁波的西文转写,也频频见诸媒体和学术交流现场。 早期欧洲地图中,Liampo指的具体范围常有变化:有时指宁波沿海一带;有时指宁波府城;还有时,因为不知省名,将浙江大陆误标为Liampo。即使如此,但一点是非常明确的,Liampo的译名是来自于明朝的府名“宁波”。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与本名差距这么大的译名呢?


    Liampo其实是Niampo的转写,Niampo之名应该出现在1554年。在中国,是明朝嘉靖三十三年,恰好是闭关锁国时期。而在那时,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欧洲人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当年,意大利学者拉穆西奥编辑出版了《航海与旅行丛书》,该书第三张图,Niampo被标在中国东海岸的陆地内侧,指的便是宁波城。Niampo应该是欧洲对宁波城的最早音译,而Liampo则还没出现在地图中。这显然意味着欧洲人知道宁波,要早于葡萄牙人在双屿港建立的居留地,故这一地名的出现亦早于Liampo。


    显然,“波”对应的po没有问题(相当于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的po,即普通话的bo);而 “宁”在近代官话中读nieng,看上去却有很大的问题。根据汉语韵尾合并的规律,m →n →ng。当时的官话已经完成了m并入 n的过程;而宁波还处于m 、n 、ng三分的格局,ng是不会变成m的。所以,无论官话还是本地话,nieng都不可能读成niam(或接近的niem)。


    但是,我们注意到一个关键史实的话,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一般来说,西洋人对汉字转写,或是发明拼音,是为了方便自己读汉字,并不一定要与实际字音一致。意大利人利玛窦是第一个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西洋人。万历三十三年(1605),他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用自己发明的拼音对汉字进行注音。这个方案是根据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还是法语作为注音依据,现在还有争议,不过对本文并不重要。语言学家罗常培发现,由于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法语等罗曼语族文字,都是没有把ng作为鼻音的,不过法文 m在韵母后变成鼻化元音,利玛窦便用它来表示ng,跟m本来的音值没有丝毫关系。后来,改良利玛窦方案的金尼阁,在他的《西儒耳目资》里面也是用m来代替ng。


    这便是“宁”字韵尾ng变成m的原因。那么,声母n如何变成l的呢?Niampo变成Liampo,是由葡萄牙人带来的。1522年西草湾之战后,葡萄牙人被逐出广东后并未罢休,他们认为与中国的贸易太有价值了,以至于不能放弃。于是避开广东港,贸易船从马六甲直接驶往浙江和福建。嘉靖十九年(1540)左右,在中国私商的帮助下,宁波辖下的双屿葡萄牙居留地逐渐形成。葡萄牙人占据双屿之后,由于经常越海前往宁波沿海贸易,遂把舟山群岛以及对岸的宁波沿海伸入海中的地带称为Liampo。此词应是Niampo的音转,因为葡萄牙人先接触闽南人,而闽南语l、n混,Liampo便是闽南语的宁波音读。从此,宁波这个闻名遐迩的国际贸易港被欧洲人称为Liampo。


    标为Liampo自然是有问题的,会误导人家错读;而有ng鼻音的文字当然也不会这么写。当时的英国人就将宁波转写为Lyangpo,因为英文是有ng鼻音的。


    这个积非成是的现象,在欧洲流传了一百多年,最后,被一个叫卫匡国的意大利人改变了。崇祯十六年(1643), 卫匡国进入上海,并在这里开始系统学习中文;然后入杭州,并以此为中心,游历了浙江省和江南地区的许多地方,对浙江相当熟悉。1655年,返回欧洲的卫匡国,在阿姆斯特丹首次刊行了《中国新地图集》(又称《中国新图志》)。此图是早期欧洲人及来华传教士所绘制的中国地图当中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一本中国分省地图集。这本图集以拉丁文编制,有17幅地图,其中中国总图1幅,分省图15幅,并附日本朝鲜图1幅。 各分省图行政区划标至府一级。卫匡国根据官话时音为各地注音,在地图中修正了相当部分的错误地名。对于宁波的介绍,他是先从Liampo这个早期葡萄牙人口中的词汇说起,并敏锐地指出,它与城市的本名有点出入;在他的笔下,宁波被赋予了Ningpo这一拉丁文名。随着地图在西方影响力的扩大,Ningpo这个概念为欧洲人所接受,名字从此基本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