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盛科


    近日,我通过翻检《镇海县志》《人文庄市》《宁波大学校史》《宁波师范学院校志》等书,试图理一理宁波大学及周边地区的沿革,并说说地名掌故。经过努力,总算弄清楚了一些眉目。


    (一)定海县与清泉乡


    宁波大学所处的这块区域,究竟有多少年历史可以追溯?从地理形成的角度看,有一种说法是,大约6000年前,甬江的出海口便在三官堂。镇海学者桂维诚在《甬江赋》中提到:“上溯六千年,海水初回,至明州之东,今之三官堂乃入海口。”庄市一带,早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就有人繁衍生息、耕作生产。庄市的先民,早在春秋时期就在甬江边生息,以渔盐为业。自汉代筑塘围堤,开垦种植,人踪日增。而甬江对岸的梅墟,东汉初年就有人居住,并逐渐形成集镇。唐朝时,现庄市街道这个区块隶属于鄮县管辖,时称永安乡,有出土的《会稽郡夏氏夫人墓志铭》为证。


    镇海曾以“定海”为县名达778年。公元909年农历五月,吴越王钱镠巡视明州,筑城于望海镇。很快改望海镇为静海镇,并以镇隶属明州。当年闰八月,钱镠因望海镇地滨海口,有渔盐之利,奏置望海县,为建县之始。不久改为定海县。1687年(清朝康熙二十六年),改定海县为镇海县。


    现在庄市有一处小区叫“清泉花园”,小区以“清泉”命名,有历史依据。宋代的基层建制称为乡、里。据宋朝宝庆《四明志》记载,清泉东乡,辖上湖里、山下村、黄泥堰村、金川村;清泉西乡,辖光政里、梢木村、鸬鹚村、孔浦村。万嘉桥、汉塘等村属于清泉东乡,庄市属于清泉西乡。元代时把清泉东乡和清泉西乡合并为清泉乡。


    明代时把清泉乡改为东管乡和西管乡。其中东管乡辖黄泥堰前村、慈孝村、山下村、金川村、清水村、马阻村;西管乡辖孔浦村、路林村等地。清代时,东管乡、西管乡没有太大的变动。里夏、半路张、三官堂、朱家桥、外夏等地,属东管乡(清泉东乡)管辖,庄市镇即为东管乡中心集镇。孔浦、路林、常洪等归西管乡管辖。


    (二)庄市与孔浦


    自五代十国以来,宁波大学所处区域一直属于定海县(今镇海区)管辖,主体即属于如今的庄市街道。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宁波各县区的行政区域变动较大,但宁波大学所在区位的隶属关系整体比较清楚。民国时期,庄市境域建有联甲乡和清泉乡。联甲乡辖地有半路张、朱家桥、外夏、里夏等地,清泉乡辖三官堂等地。据1945年镇海县抗日民主政府行政图,三官堂属龙泉乡辖地,半路张为联甲乡辖地,均为庄市区管辖。据1949年4月镇海县政区图,三官堂、半路张均为汉塘乡管辖。据1983年镇海县政区图,常洪、路林、里夏均为骆驼区庄市镇管辖。


    1984年1月,江北区与郊区合并为新江北区,镇海县路林、双桥、联成3个行政村划归北郊乡管辖,一年后,这3个村被定为革命老根据地村。1985年10月,镇海县清水浦乡里夏村划归江北区,现属孔浦街道。


    据《江北区志》所记,孔浦因旧有孔浦塘得名。唐代以前就有人居住,旧有孔浦桥。根据史料记载,宋代时,孔浦一带属于定海县(今镇海区)清泉西乡,称为清泉西乡光政里孔浦村。明朝嘉靖年间划归定海县西管乡,属第六都。1984年10月,正式成立了孔浦街道。


    (三)三官堂与双桥


    三官堂为原宁波师范学院校址,亦即今天的宁波大学西校区。三官堂的命名与道教庙宇有关。根据镇海光绪志所画县境图,三官堂是一个庙宇的简图,可以推知此处至迟在晚清时仍有三官堂庙宇存在。


    1974年,经上级同意,宁波地区师范学校在市郊三官堂设分部,总部仍在鄞县大公。1975年起学校一部分迁入三官堂办学。1977年6月,学校总部迁到三官堂,大公改为分部。1978年3月,中文、数学、物理三系在三官堂办学,化学系在大公。1978年6月,改名为宁波师范专科学校,校址为宁波三官堂。1986年4月,英语系从大公迁到三官堂。1988年7月,化学系从大公迁到三官堂。不久,大公分部撤销。


    据《宁波师范学院校志》所记,“师院”所在地系解放初建立的劳改农场一部分,后为青年中学、市“五七干校”,此外还有部队养马场、宁波市消防队耕地、双桥大队耕地等,后陆续调整归宁波师范学院所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西校区的地名被认为是“双桥”,因为前几年的公交车站牌即为“双桥”,旁边又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繁华的双桥商贸街。“双桥”之名因何而来?是原地有两座石桥而得名。一名大双桥,在双桥村十字河口上,南北走向的大双桥历经百年,2004年4月被江北区文广局作为文保点予以保护。我实地考察了这座桥,位于医学院动物中心西北侧,总体保存完好,但东侧桥栏已损坏。一名甬东桥,即北桥,建宁波大学时被拆除。


    清朝蒋燿琮曾有《双桥凉月》一诗:“散发步东阡,凉蟾白满川。石梁横古埭,燹庙逗燐烟。双镜卵天澈,孤星蟹火圆。蔡家堑下路,消夏忆年年。”


    (四)半路涨与风华路


    宁波大学的校址名称,30多年间,从半路涨改为宁镇路,又改为风华路,也是有一番来历的。


    1984年12月23日,宁波市领导到包玉刚旧居所在地——庄市附近踏勘选择校址,最后选定位于甬江边的半路涨边为宁波大学校址,并确定了校址范围。选定的校址距宁波市中心9公里,北依公路,南临甬江,地势开阔,交通便利。


    半路涨,又称半路张。据《人文庄市》记载,传说在晚清时期,江南霞浦有一位姓张的退休将军到这里定居。当时镇海、宁波已相当繁荣,他因年事已高,想挑一个距镇海或宁波近点的地方游走,但又不知这里距镇海、宁波,哪个更近些。有一天,他派了两个人,分别骑两匹马,一个往东至镇海西城门,另一个往西至宁波三宝桥。各自一个来回,结果两匹马同时回到半路张。这个将军知道这儿是地处镇海到宁波的半路之中,自己姓张,就把这个自然村命名为半路张。后来当地百姓为了图个吉利,把张字改为涨字,并在河边立一块石碑刻上“半路涨”三个字。


    宁波大学本部以北的公路,即宁镇公路,最初是砂石路,后为沥青公路,1994年起开始改造为一级公路,1995年建成。那一段时期,学校印制的信封或写为宁波市宁镇路半路涨,或写为镇宁西路1211号。


    如今,宁波大学以风华路818号作为校址。2005年4月14日,宁波市民政局颁布标准地名,风华路西起常洪三角地,东至江北与镇海界河。为何取名“风华路”,尚不清楚,猜测一下,很可能是取自“风华正茂”之意。


    (五)汉塘村、拗猛江、鹭林与梅墟


    宁大花园位于汉塘村。在宁波大学周边,有不少以塘、漕、碶、堰命名的地名,表明了人们对潮汛的改造与利用,孔浦因孔浦塘而得名,汉塘的命名也与潮汛有关。据《人文庄市》一书所记,早在汉朝时候,甬江江面很宽阔,每逢潮汛,海水直逼阮家、余家等村庄。为了防止海水造成水灾,当地百姓合力在阮家、余家的南面建造起一条土塘,后人称之为汉塘。随着历史的变迁,甬江江面变窄,从前阮家、余家南面的一片汪洋,已变成了陆地,这条汉塘也便失去了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后,这条塘的塘基还有八九米,高约两米,顶宽为六七米,中间是一条两块石板宽的路。到1960年,平毁了汉塘,改为了稻田和机耕路。如今,汉塘已不可见,只留下一个“汉塘”的村名。


    拗猛江。据《宁波市志》,甬江有弯道8处,浅滩6个,尤其以三官堂和江对面的梅墟段弯度最大,因此称为拗猛江。据镇海学者桂维诚解释,拗猛江者,因江流至此,曲折汹涌,水势急湍而得名也。又据镇海学者唐斌源在《拗猛江,望着你我万般惬意》一首诗中解释,甬江的鹭林江至大浃江曰“拗猛江”。又据县志载:“江至此汇成拗”,“潮流甚猛,故名”。


    路林,又称鹭林,民国初曾设鹭林乡,后并入清泉乡。桂维诚在《甬江赋》中说:“十里膏壤,稻花飘香,江畔苇林,白鹭翔集,故有鹭林之谓也。”由此可以推论,如今在宁大上空飞翔的白鹭,它们的先辈早就生活在甬江两岸。


    与宁波大学隔甬江相望的,便是梅墟。该地始于东汉初,南昌尉梅福,系九江寿春人,因反对王莽擅权,弃官隐居至此地,率民众筑塘,保禾苗灭蝗,功绩显著,为后人敬仰,立庙祀之,并以梅姓及当地的集墟而命名,墟是“集市”的意思。


转自: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3-07/30/content_136938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