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0-08/30/content_1236551.htm?div=-1

1.jpg

刊登在《新浙东报》上的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浙东鲁迅学院招生简章。


    1942年七八月份,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的成立,标志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立。此后,巩固三北,开辟四明,南向金萧发展,北向浦东拓展,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建设迅速发展。随着浙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根据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有了改善。根据地像一块磁石,吸引了浙东本地和苏沪等周边地区一大批人才,特别是有志青年,投入到中共领导的浙东抗战大业中。1944年11月24日,毛主席专门为浙东游击纵队第一届军政大会发来贺电:望努力杀敌,发展武装部队,扩大解放区,改善解放区军队与人民的生活,准备配合盟军驱逐日寇。


    官兵的吃和穿


    根据地实行“供给制度”。统一收支,实行预算决算;建立各级审查制度;一切经济归公,反对隐瞒不报;爱护公物,反对贪污腐化及浪费;各级首长负有督促检查责任;贪污浪费不爱惜公物者,应受处罚,情节严重者处死。


    衣:每人每年发单制服2套、衬衣2套、棉背心1件、布鞋6双、袜4双、毛巾4条。被毯每人两年发1床。肥皂冬春季每月半块,夏秋季每月1块。如果是干部增发大衣1件。侦察员、便衣通讯员、特务长因为行走比别人多,所以发鞋12双。


    食:每人每天素菜2斤、油5钱、盐5钱、柴2.5斤;主力兵团每人每月肉1斤、米20斤;地方兵团每人每月肉12两(当时1斤等于16两)、米18斤;区常备队每人每月肉半斤、米16斤。


    接待:人员往来吃饭一律按规定向吃饭人收取饭资或饭票,不增加客饭人数,亦不报销招待费。外来客接待可在伙食费内报销,但要有客人登记表,逐日详细登记,否则也不报销。特别客人经首长批准每桌限四菜一汤。


    根据地的学校


    根据地办过两所学校,一所叫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校长何克希;一所叫浙东鲁迅学院,院长黄源。


    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是以培养有志青年提高其抗战学术,使其真能为国家民族服务,增强抗战力量。报考的条件:思想纯洁、具有抗战热情;18岁至28岁男性;初中以上或具有同等学历;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学期6个月。考试合格入学后,以排级干部待遇供给。毕业后统一介绍工作。浙东游击纵队总体战斗力强,与军政干部学校不断输送毕业生有直接关系。在日后的征战中,以浙东游击纵队作基础,先后演变为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新四军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军六十师,征战南北。其中,孟良崮战役中击毙国民党王牌军74师师长张灵甫、占领南京总统府、抗美援朝中决战长津湖等,都有当年浙东游击纵队骨干力量的参与。这些抗日军政干校培养的一大批有知识、有信念、有能力的干部人才,在日后的各个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浙东鲁迅学院,主要培养根据地的区乡级干部,凡有救国热情、思想纯洁、体格健全、吃苦耐劳的男女青年都可报考。考试科目有国文、政治常识、口试、体格检查。设民政系、财政系、文教系、民运系。分初级班和高级班。学宿膳费全免。毕业以后,按照成绩介绍到浙东行政公署分配工作。当年的学校没有固定的校舍,先是在余姚的杜徐岙村,后来迁到梁弄,就在横坎头村的一个叫上岳殿的茶亭;后来搬到大岚山上,也去过上虞的一个山村。凉亭、小庙、茅棚都是教室,背包当凳子,双膝是课桌,随便一堵墙就当了黑板。到了第三期的时候,到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扩大招生。在上海地下党的支持下,一批有声望的作家、戏剧家,纷纷来授课,其中有戏剧家周信芳。


    浙东银行和抗币


    市档案馆收藏的抗币。


    为调剂市场,发展经济,充实抗战力量,浙东行政公署于1945年4月1日公布条例,成立浙东银行。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货币,简称浙东抗币,是抗日战争期间浙东抗日根据地内发行流通的抗日货币。浙东抗币有分为三大类,一是银行币,由浙东银行发行。二是兑换券,主要为县、区、乡(镇)级政府所发行,往往注明地名、抗币、临时等字样。三是商会币,由群众团体自行发放、清偿,属于商业信用券性质。抗币的发行有效地控制了解放区物资大量低价外流和高价收购的局面,对有效控制根据地金融市场、稳定物价、发展生产、保证军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印制货币是个技术活。首先是通过上海地下工作者的关系,采购到了一架石印机以及道林纸、彩色油墨、号码机等;再从宁波本地商人那里借了一台石印机。印刷厂设在一个叫陈家岙的山沟里,搭了三间茅房作车间。那时候山沟里没有电源,石印机是用手摇的,铅印机是脚踏的,劳动强度特别大,白天工作十多小时,晚上在油灯下还要继续干。抗币印好以后,在武装人员护送下,送到专门的印刷厂套印号码、图章。1945年4月1日“浙东银行”抗币正式发行,最早只有伍角、壹元两种,后来增加了伍元、拾元、壹佰元,每种抗币都有暗记。


    1945年九十月份,浙东游击纵队及其地方干部奉命北撤。在部署北撤的时候,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决定将抗币限期收回,以布告形式通知持币者,立即到指定地点用抗币换回粮食和现金,每元换一斤大米,以避免根据地人民的损失。


    根据地的报纸


    根据地办过三张报纸。《时事简讯》于1942年8月在慈溪桐山寺创刊,手刻油印;1944年4月改版为《新浙东报》。《战斗报》于1943年8月创刊于横坎头村。这些报纸刊载新华社电讯和延安《解放日报》消息,报道浙东抗日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要闻,发布重要文告,并设有文化副刊。为了报纸的发行,根据地创办了浙东韬奋书店,专门从事出版发行工作,有专门的发行部,建了一个印刷厂、纸厂。《新浙东报》改版以后,每期发行量增加到四五千份,运送分发全靠肩背担挑。发行部有10多个通讯员,大多是13-16岁的少男少女,他们不分昼夜,无分寒暑,智闯敌人的封锁线,把报纸分送到读者手里。


    创办《时事简讯》时,因为是手刻油印,一张蜡纸印几百张后,又得重新刻写,所以有时候同一张报纸版本是不一样的。后来上海地下党帮助调过来两位高手,一张蜡纸能印到近千张。那时候部队不停变换驻地,战士们把纸张、油墨、钢板、蜡纸、油印机扛在背上,随部队到处流动。部队走到哪里,《时事简讯》就办到哪里。


    《新浙东报》诞生后,改成了铅字排版印刷。铅字印刷所需要的机器和铅字,是在一次战斗中从敌人手里缴获的。技术师傅从山外请来,上海地下党帮了很大的忙。为了躲避敌人的搜索和破坏,印刷厂前后搬了6次,最后到了袁马村。据一个当年印刷工人回忆,那时印刷厂在深山里,厂房是用茅草盖的,工人们随时防备着敌人的扰乱。


    本版图/文由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