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一种声音认为,与其说是中方和外方进行双离合的联合开发,不如说是集体采购,话语权根本就在外方手中,12家自主品牌更像是陪太子读书,或者说只得到了优先采购双离合技术的入场券。



事实上,直到2013年1月上汽的DCT360下线,才标志着博格华纳与中发联合资公司的第一个结晶问世。不要抱怨5年才做出了一款双离合变速箱,它背后的艰辛比自主研发一款发动机还要难。因为博格华纳提供的只是DCT变速器中的双离合模块,其它硬件、箱体、系统标定都得各个主机厂自己完成。相当于它是汽车界的英特尔,只提供CPU,其它的内存、硬盘、显示器你得另外采购和匹配。


因此,一些自主品牌中途就放弃,转走CVT路线,如奇瑞;另一些自主品牌开始发奋图强自己研发,如比亚迪、长安;还有一些转向其它双离合技术供应商,如东风和格特拉克成立合资公司生产低扭矩的6速湿式DCT、广汽和菲亚特旗下的FPT合作开发7速干式DCT;有的直接撇开中发联,直接和博格华纳进行深入合作,如长城,它几乎所有自动变速器都是双离合,而所有双离合全是湿式,核心模块全是博格华纳提供,此外博格华纳还给哈弗、WEY的主力车型提供诸如发动机正时系统、涡轮增压器、四驱系统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幸运的厂家按当时发改委的思路走了下来,如上汽、江淮、一汽。最成功的当属上汽,是当时12家自主中第一个推出湿式双离合的厂家。


最失败的当属一汽,它和博格华纳的合作开展的最早、投入的最深,但成果出的最晚,量级非常小,2016年8月才下线的DCT350仅在红旗H7上有少量应用。所幸它的产品线比较丰富,接下来还会有DCT270、DCT220相继问世,装配在它的中低端车型上,未来一汽可能是应用湿式双离合最彻底的厂家。




因为博格华纳的强势,成就了格特拉克的机会。后者在中国已经有了6家分支机构,其中南昌的合资工厂主要生产中扭矩的6DCT250、7DCT300,武汉的合资工厂主要生产低扭矩的6DCT150、6DCT200。


没有竞争,就没有共羸。无论是博格华纳和LuK、FPT的干湿之争,还是博格华纳和格特拉克的本土友好化之争,都在客观上促进了DCT双离合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未来不管愿不愿意,我们肯定会看到更多双离合车型。


车聚小结




2017年,我国狭义乘用车销量达2400万多辆,AT车型的份额仍然最大,达到33.43%,然后是CVT和DCT,占比分别是14.01%和11.62%。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AT变速器中,仅有25%是6AT及以上,70%左右还是4AT,其传动效率、燃油经济性、驾驶体验将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预计将会被6AT,7DCT快速取代。


由于7速湿式DCT的广泛应用,成本正快速回落,逐渐与6AT不相上下;但7DCT的节油效果明显要优于6AT,同时湿式DCT比干式DCT的问题相对更少,核心技术也更易被自主品牌习得,所以车聚君认为:未来几年将是湿式DCT大行其道的黄金时期,到2020年将会达到20%左右的市占率,超过CVT,接近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