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的枪声划破北平夜空。


时隔八十余载,岁月的尘埃悄然覆盖许多往事。在象山县档案馆,工作人员拂去历史档案的积尘,翻开一沓沓泛黄的纸张时,一封带着岁月痕迹的电报,就这样毫无预兆地出现在眼前——



“定海、象山苏县长。密,酉篠午电悉盟艇击沉敌舰天津丸,内有英俘(JOHSTONE)等三侨经朱铁钧部抢救得生,英勇可嘉。该县长并已将三侨护送专署转送,措置亦属得当,除报外电仰知照,并转知照。云省政府酉养温印。”(注:部分标点符号为记者方便读者阅读所需添加)




电报正文只有76个字,但字字惊雷:这段记载为何与震惊世界的“里斯本丸”沉没如此相似?“天津丸”是否就是“里斯本丸”?两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隐秘关联?







电报疑云
“天津丸”与“里斯本丸”的关联之谜




这封电报是当时的浙江省政府发给定海、象山县县长苏本善的。电报正文之前有两行文字,清楚交代了电报的来龙去脉——



浙江省政府给定海、象山县长苏 本善的电报。



第一行为电报来源,显示该电报是在“(民国)31年10月25日10:00”,从“云和”发出的。民国31年即1942年,云和是当时浙江省省政府驻地。


第二行中提到该电报于“10月26日7时送出于涨坑”。涨坑是宁海的一个村,今属宁海大佳何镇。


1942年3月,象山沦陷,党政军各机构迁驻象山西乡及相邻的宁海村落分散办公。其中,县长官邸迁驻官山村(今属象山西周镇),定象保安总队的无线电台设于涨坑,两地相距约18公里。


电报中还提到两个时间,一个是正文开头的“酉篠”,一个是正文末尾的“酉养”,交代了这封电报的来龙去脉。


据象山县档案馆编研宣传科工作人员陈恩光解读分析,这两个是日期代码,分别表示10月17日和10月22日。


由此推断,苏本善曾在10月17日中午向浙江省政府发送过一份关于三名英俘护送经过的电报。


而馆藏的这封电报是浙江省政府对苏本善来电的回复,10月22日应该是起草电文的时间。


电报往来的时间以及电报里提到的“击沉敌舰”一事,以及 “JOHSTONE”这个名字,让陈恩光不由联想到震惊世界的“里斯本丸”沉没——


1942年9月27日,日军“里斯本丸”货轮押运1800余名英军战俘自香港前往日本。10月1日,途经定海县东极乡青滨岛附近海域遭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并于次日沉没。


其间,日军不但未采取任何营救措施,反而用木板将船舱钉死,并开枪射杀企图自救的英俘,造成800余人死亡,另有384人被当地渔民救起。





10月3日,日军上岛搜捕,抓走绝大部分英俘,JOHSTONE、FALLACE、EVEVS三人被藏匿于洞穴中得以逃脱。三人后被辗转护送至重庆,最后返回英国。


“天津丸”和“里斯本丸”,到底是巧合,还是另有隐秘的关联?




多维考证
“天津丸”极有可能是“里斯本丸”




为进一步证实两者的关系,很快,这份珍贵档案被送到象山党史研究室党史科科长史复明手中。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他已经在象山县档案馆“泡”了三四个月,几乎每天都来查档,朝九晚五。



经考证,史复明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从发报时间看,10月17日,苏本善向浙江省政府发去电报时,“天津丸”上获救的英俘已被送往浙江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下简称“六区专署”)。以此推算,“天津丸”出事与“里斯本丸”出事时间基本吻合,都在10月初。


从空间看,“参考其他史料,‘天津丸’是在普陀珞珈山附近出事,‘里斯本丸’在舟山东极岛附近遇险,同属舟山群岛东部海域。”


从沉船原因看,两艘船都是被美军潜艇击沉,且沉船后,日军都采取了机枪扫射的残暴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