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人物看,“象山县档案馆馆藏的电报因为是对苏本善去电的回复,所以用‘(JOHSTONE)等三侨’概括,而有相关联的史料证明,JOHSTONE三人的名字与‘里斯本丸’的三名英俘同名。”





此外,两艘船上运载的英俘人数也大体相近。其中,“天津丸”上的二千余人是三名英俘的粗略统计,而“里斯本丸”上的1816名战俘,则来自战后研究者的统计。


从参与营救的人员看,护送英俘的官方武装力量都是定海国民兵团。


“里斯本丸”相关回忆资料显示,三名英俘获救后,曾被护送至象山的葫芦岛,交到“驻军我游击队第四大队王继能转送象山县我县政府苏县长处……”


“王继能是朱铁钧部下,朱铁钧是定海国民兵团的副团长,该团团长为苏本善。”史复明说。


种种巧合,史复明认为“天津丸”极有可能就是“里斯本丸”。


之所以在电报中“隐名埋姓”,很可能是因为“英俘被救,揭露了日军屠杀战俘的暴行,如电报中直接提及‘里斯本丸’,日军可能顺藤摸瓜追查英俘转移路径;且此前日军曾对东极岛进行地毯式搜捕,屠杀渔民,保密措施也关系到营救者的安危。”


如果说“天津丸”就是“里斯本丸”,为什么用“天津丸”这个名称?是随意取名还是有某种渊源?这些谜团都有待解开。如果有新的发现,也请告诉我们。







档案价值
1942年文书填补历史研究空白




据了解,这份电报出自象山县档案馆馆藏“美机降落在爵溪敌寇屠杀居民情形”全宗,是1949年7月8日象山解放后由象山县人民政府接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象山县公安局接收进馆的,之后一直存放于象山县档案馆库房。


此前关于“里斯本丸”沉没及舟山东极岛渔民冒死拯救英俘的记载,主要依赖1948年的文书档案及当事人回忆。


这份珍贵电报的公布,“弥补了此前未能找到形成于1942年事发当年官方文书档案的遗憾,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象山县档案馆馆长杨雪娟说。


浙江省政府在电报中提及苏本善及其部下“英勇可嘉”“措置亦属得当”,也为象山县政府及军民在面对盟军战俘遇难时积极救助的态度,体现的伟大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提供了有力的官方证据,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在此之前,“里斯本丸”获救的三名英俘是如何从象山被救护到云和的,少有提及,而随着这份电报“浮出水面”,后人或许可以从中略窥一二——


史复明在象山县西周镇官山村走访时,曾听该村一位村民回忆,当年在官山村读小学时,曾看到有“三名美国人”在一队士兵护送下从县府驻地出发经过桥头庙桥头向石门岭方向走去。


从时间判断,村民看到的“三名美国人”很有可能就是“里斯本丸”获救的三名英俘,而石门岭是象山通往宁海古道之要隘。


宁波沦陷后,“六区专署”迁址宁海梁皇山一带,由此也从侧面印证了电报中“转送专署”的记载。


泛黄的电报记录的不仅是一场海难的秘辛,更是一个民族在血与火中对正义的坚守。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封电报的现世早已超越史料补遗的学术价值,以实证力量向世人昭示:当战火吞噬文明时,中国军民冒死救人、辗转护送的举动,早已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刻入民族记忆。这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打捞,更是对和平基因的传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4_3BkMZoTc7j3oubM5fKw?scen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