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幅度地提高填充系数,人们不得不费心费力地在每个像素上方制造一个微透镜,将较大范围内的入射光会聚到较小的感光面上,这样可以将光能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也就是通过微透镜提高了等效填充系数,如下图所示。


12e10685271b75bfcfe359baa7d81b29.jpeg




cb4e656ff6de2a9ac3f8c3f679e90546.jpeg




3.8 像素尺寸(pixel pitch

最小的像素通常是出现在手机sensor上,典型尺寸1.1um,这差不多已经到了实用的极限了,安防和机器视觉sensor常用2.2um~4.2um大小的像素,而单反和广播级的sensor则倾向于用更大尺寸的像素。

关于像素尺寸有两个非常经典的问题,假设你有两个桶,一大一小,那么


af579f390d5a486a55033ff16101af77.png


  1. 如果外边雨下的特别大,哪个桶先盛满水? OK,很显然是小的桶先满。

  2. 如果外边的雨是一滴一滴地偶尔掉下来,哪个桶更容易接到水? OK,很显然是大的那个。

其实像素也是一样的道理,大的像素通常可以容纳更多的电子,因此可以表示更大的信号变化范围,这个指标称为sensor的动态范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参数。在极低照度下,大的像素更容易捕获到少量的光子,也就是低照度性能会更好。所以,如果不考虑面积和成本,在相同的工艺下,一般的原则是像素面积越大成像质量就越好。


12a15be78c2ea21fb63719b5ab6e89b4.png


下图对比了大小像素的实际噪声表现,可以看到在曝光时间很短的条件下,大像素的噪声水平会明显优于小像素。


093c48e5c3526e1c63fd4125450d9e41.jpeg



一个sensor 的尺寸大小主要取决于感光阵列和处理电路所占的面积,而感光阵列的面积等于像素尺寸和像素数量的乘积。sensor 的像素数量有专用的术语叫做分辨率(resolution),可以用总数量描述,如2MP,3MP等(MP=MegaPixel,百万像素),或者写成宽乘以高的形式,如1920x1080,2048x1536 等。sensor 的大小也有专用的术语叫做光学格式(optical format),用sensor 封装后的对角线长度衡量,注意并不是sensor 光敏阵列的对角线长度。光学格式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完全标准化,形成了一系列固定的尺寸,方便与任何厂家生产的标准规格镜头进行适配。

在进行像素密度计算时,设计人员需要准确地知道所选sensor 光敏阵列的尺寸,这个数据可以根据sensor 分辨率和像素尺寸计算得到,也可以快速地查表得到。下表给出了一些常见光学格式的光敏阵列尺寸。


a0fc6d506fea03886a9b1f310474b833.png


注意用sensor 封装后的对角线长度一定大于sensor 光敏阵列的对角线长度。比如标称的1/2" 格式,指的是sensor 封装后对角线长12.7mm,而实际的光敏阵列则为6.4mm*4.8mm,对角线长8mm。这个定义方式源于最初的电视技术采用的阴极射线摄像管,如下图所示。考虑到元件替换是最为普遍的需求,普通用户只需要关注这种摄像管的外径尺寸,而并不关心其内部成像面的具体尺寸。


88136f60869411646a375f97b0f9f5c7.png



3.9 成品率(yield)

单纯从信噪比的角度考虑,像素的尺寸显然是越大越好。但是为什么手机sensor都是越做越小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最终都能归结到成本问题。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原因是,在芯片总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单个像素面积越大,芯片的总像素数就会越少,即sensor的分辨率就越低,这与人类追求高像素、高清晰度的目标是不符的。因此手机sensor的发展思路一直是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像素灵敏度同时缩减像素面积,在保证成像效果基本不损失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成品率来降低单个sensor的成本,扩大总收益。

那么是否可以把芯片总面积扩大,既用大像素,也提供高像素数呢?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事实上单反、广播、武器、科研级的sensor就是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一片wafer(硅片)只能制造几十个sensor,单个sensor 的成本是相当感人的。


242182bd33e0ac3a2cc3f486999b3f40.png